当前位置:公文驿站 > 公文范文 > 观看微纪录片《永远的初心》观后感例文

观看微纪录片《永远的初心》观后感例文

  现场教学时聆听了“荷树对”的故事感触颇深。据说,一次毛泽东和战士们在黄洋界的一棵荷树下歇脚,毛泽东问:“站在荷树下能看多远?”战士们有的说“可以看到江西”,有的说“可以看到湖南”。而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说,“不仅要看到江西和湖南,还要看到全中国、全世界”。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看微纪录片《永远的初心》观后感例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观看微纪录片《永远的初心》观后感例文【一】

  红军渡,长征源。这是一次“初心之旅。”初心是新长征路上永远的精神航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现在的我们真的很难想象出革命先辈们当年面对的困难有多大!即便如此,他们还是用信仰和鲜血铸就了如今的共和国,磨砺出了中华名族坚韧不拔的性格,在我们的血脉中代代传承。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我要负起责任,拿出百分的热情,无论是对待工作方面,还是其他方面,既然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不仅要提高政治站位,树立好方向大格局,更要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理论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明确自我的位置,找准方向,找准作为,才能保持先进性,不错位,

  同时我要提升专业素养,为同事们树立好的榜样,时刻不忘自己当初决定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神圣组织的初衷。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初衷都忘记,那他又如何能够立足于未来,如何能够成就自己。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深刻认识到责任、时间观念、执行力这三个词语的真正含义并且付诸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可以不断完善自己,更好的发展自己,才能砥砺前行,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者。 不忘初心,奋力前行。我们青年一代定将不负众望,在新的征途上,我们的步伐必将踏实而坚定,用实际行动,为建设幸福时代,实现自我,不懈努力!

观看微纪录片《永远的初心》观后感例文【二】

  历史纪录片《初心永恒》由省委组织部、省委党史研究室、x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通过探访革命历史遗迹遗址、走访战争亲历者及其后代,回顾了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新中国成立这28年间,中原大地的红色记忆。

  纪录片以详实的史料集中展示了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鏖战独树镇、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等一幕幕扣人心弦、惊心动魄的历史片断;讲述了吴焕先、杨靖宇、彭雪枫等一个个救国救民、舍生忘死的英烈故事;呈现了最后一口饭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等一份份感人至深、不能忘却的军民情深,系统反映了中原儿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历程,深情缅怀了中原大地的革命先烈,鲜明彰显了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不渝初心和使命。

  位于x市东大街与城东路交叉口的商城遗址公园内,一组雕像引人注目,它再现了李大钊在铁路工人夜校讲课时的情景。在黑板上,李大钊写下“工”“人”“天”三个大字,他说,工人阶级可不矮呀,“工”“人”二字连起来就是天。

  1921年9月,在党的组织和领导下,x工人阶级的第一个革命性群众组织——x铁路工人俱乐部成立,随后,x、x、x、x、x等地的铁路工人俱乐部也相继成立,一场震惊中外的反剥削、反压迫的铁路工人运动正席卷而来。

  85年前,在位于大别山北麓的x省x市罗山县何家冲,红二十五军高举着“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踏上了长征之路。在长征途中,红二十五军创建了鄂豫陕根据地,并于1935年9月胜利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合编为第十五军团,为中央红军落脚陕北,建立大本营奠定了基础,为中国革命和民族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

  陈官庄,豫东平原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70多年前,这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围歼杜聿明集团的中心战场。1948年11月30日,国民党x主力倾巢西逃,解放军勇猛追击,最终将国民党军包围在永城东北陈官庄地区。1949年1月6日,解放军发起总攻,活捉国民党x“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击毙国民党第二兵团司令邱清泉,把蒋介石的3个兵团26个师全部歼灭。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革命者持续不断地奋斗才能完成。创业难、守成难、发展更难。唯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才能最终实现既定的奋斗目标。

观看微纪录片《永远的初心》观后感例文【三】

  在萍乡拍摄的电视连续剧《初心》于2018年2月5日在中央一套黄金档正式开播。该剧讲述了“农民将军”甘祖昌解放后始终不忘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的庄严约定,毅然请辞职务,带着妻子龚全珍和孩子回乡,带领乡亲们艰苦奋斗,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感人事迹。

  该剧开播后,我予以了极大地关注,每天坚持坐在电视机前,收看该剧。虽然现在《初心》只播十几集,但我观看后也是收获良多。

  这台电视连续剧不论从主题内容、故事情节和人物刻画上,都让我眼前一亮。朴实平淡的台词,不紧不慢的叙述,向我们娓娓道来他们的故事。从将军到农民,从部队到家乡,这其间的转变和所寓含的精神,不了解他时,他的决定让人不可思议;走近他后,他的事迹让人高山仰止。片中许多生动的细节,刻画出将军的形象,让我们一起共鸣,一起激昂。在回乡务农问题上,他和妻子争吵,又安慰妻子;连续三年打报告要求离开部队,告别军营时从车窗里探出头与战友依依惜别;毫不留情地“撵走”警卫员,又跑上山坡挥泪送别;不顾乡亲们的反对,带头改造土壤……这些细节的选择颇有典型性,表现得十分成功 。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干部,今后,在思想上,我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行动指南,以甘祖昌和龚全珍夫妇为学习榜样,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在工作中,我要传承和发扬他们的精神,踏实认真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能够得以体现。

观看微纪录片《永远的初心》观后感例文【四】

  电视剧《难忘初心》作为中共十九大的献礼大剧,以甘祖昌和爱人龚全珍先进事迹为素材创作,讲述了一位“农民将军”始终不忘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的庄严约定,带领乡亲们艰苦奋斗、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感人故事。

  看完之后感触很深,以真人真事为原型,让我看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磊落风范和不忘初心、永葆本色的可贵品质,从农民到将军,一腔爱国赤诚洒边疆;从将军到农民,一片赤子之心映山红。网友看完点评说:“甘祖昌将军之所以能上能下、能官能民,一生奉献、一生爱民,就在于他时刻不忘‘生自人民、来自人民’这个根本。”共产党是人民的政党,作为一位共产党员,要始终谨记为人民服务,要向甘祖昌老将军学习,不忘初心,要铭记峥嵘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真正把责任担当、党性精神和榜样的力量抗在肩上!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在自己的岗位上,更好的服务群众,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观看微纪录片《永远的初心》观后感例文【五】

  观看《初心》,感触很深,这部作品既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了一位朴实朴素、独具特色的“将军农民”形象,让我们看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磊落风范和不忘初心、永葆本色的可贵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老将军身上我看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这是共产党人的精神财富,这将激励着我不断的继续砥砺前行。

  作为一名驻村第一书记,既然做出了选择,就要风雨兼程。既要有甘于奉献、苦中作乐的境界,更要有一心为民、干在实处的追求,要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需要的方面入手,尽心竭力排忧解难,发挥自身和村党支部作用,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从而在农村这片广阔天地施展拳脚、奉献才智、实现人生价值。

  《初心》里面有几场剧情让人记忆深刻,其中一个是李保山向调查组的人举报甘祖昌家里藏着精米白面,从他屋里搜出了一篮鸡蛋和一桶大米,甘祖昌将军不把家中的鸡蛋和白米是马丽芬硬塞给赵翠兰摆明给自己下套的内情说出,主动提出以十倍的价值赔偿给村里,村民们感动不已,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初心》里的“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党员,我该如何去回报党对我的期盼,肩负起身上的历史使命呢?我认为我的答案就是爱岗敬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在平凡的岗位上,任劳任怨,以奉献之心工作,展现人生的价值,这就是我们的幸福和快乐!

观看微纪录片《永远的初心》观后感例文【六】

  7天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从今年6月开始,在全党自上而下分两批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一周之后,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来到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x于都,探寻“初心”的源头。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革命老区考察调研,x西柏坡、xx、x古田、xx、xx、x井冈山、x金寨、xx、x石柱……都留下习近平总书记关心老区人民的身影。这次到于都,是习近平总书记时隔不到三年半时间里,又一次考察x。

  习近平总书记为何这个时候来到于都,此行背后有何深意?习近平总书记讲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特别是不能忘了老区,他反复强调,“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与老区人民深厚的感情,当然是习近平总书记频访老区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这次到于都来,却有着更进一步的深意。

  众所周知,于都是中央红军长征的集结出发地。85年前,中央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此出发,如滚滚铁流,纵横十余省,爬雪山、过草地,战强敌、跨激流、翻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历时两年,走完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突破了人类的生存极限,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一路也播下了红色的种子。红军长征,成为震古烁今的不朽传奇。

  可以说,长征让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让党和革命的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没有长征的胜利,就没有中国革命的成功,也就没有民族的独立解放,以及今天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中国和十几亿人民的幸福生活。长征是一部豪情万丈的中国革命壮丽史诗,是一座巍然屹立的中华民族精神丰碑,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坚强不屈的理想信念、思想灵魂和不变的初心。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把蓝图变为现实,是一场新的长征。长征永远在路上,今天,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我们正在进行着一场新的长征,在新的长征路上,虽然没有了雪山草地的艰难,但依然面临着国际国内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复杂形势的挑战,任重道远。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此刻,我党为什么要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又为什么会到于都这个红军长征的集结出发地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前动情地告诉乡亲们,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无数革命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现在国家发展了,人民生活变好了,我们要饮水思源,不要忘了革命先烈,不要忘了党的初心和使命,不要忘了我们的革命理想、革命宗旨。也告诉我们,老区和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所系,是我们走好新的长征路的精神力量所在。走好新的长征路,我们需要再出发,关键是要懂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记住来时的路,知道今天为什么出发,不忘初心。

观看微纪录片《永远的初心》观后感例文【七】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井冈山出发,拉开了战略转移的序幕。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陕甘宁会师,标志长征的结束。

  回首长征,赞叹生命之奇迹。

  长征历时两个寒暑,纵横十几个省份。长征翻越了二十多座巨大的山脉,渡过了三十多条河流。队伍在饥饿、寒冷、伤病和死亡的威胁下,饥寒交迫、缺衣少药,九死一生,奇迹般地对抗超出生命极限的残酷生存条件,血战湘江、强渡乌江、四渡赤水、强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走完了远超两万五千里的征程。

  这支队伍武器简陋、弹药奇缺,始终面对装备精良且十倍于己的敌军的围追堵截,队伍不分昼夜地翻山越岭,以慨然赴死的精神穿行于十倍敌人之间。战斗激烈而残酷,两万五千里的征途中五百多次遭遇追击和堵截,平均每三百米就有一名战士牺牲、长眠,上演了许多生离死别的悲壮故事。

  这支队伍很年轻。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足二十五岁,战斗员的年龄平均不足二十岁,十四岁至十八岁的战士至少占总数的百分之四十。残酷的环境、艰苦的生活和频繁的战斗,没有使队伍变得冷酷麻木,却更加激发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生命的珍惜。队伍的大多数人永远地停留在征程中,最终只有三万人活着到达了陕北。他们牺牲的时候还那么年轻,甚至我们无法知道其中很多人的名字。

  牢记长征,感受信仰的力量。

  长征面临的艰难和困苦是我们今天无法想象的,工农红军在长征中面临的生存环境之恶劣、敌我兵力之悬殊、武器装备之差异,是人类历史上极为罕见、甚至是绝无仅有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是什么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是什么使他们慨然赴死,让他们如此不屈、顽强、不惧命运,是什么让他们在饥饿、寒冷、劳累和死亡的威胁下永不放弃,是什么支撑他们一次次地在绝境中突围、在绝望中重生,是什么让他们在生命临危时仍保有纯净的信念、让他们在朝不保夕时仍对未来充满希望、对自由平等的新世界充满向往?又是什么让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改天换日、达成梦想、实现奇迹?

  一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

  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

  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

  长征告诉我们,个体的力量虽然渺小,个体的生命虽然卑微,但当这些渺小的生命集结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去奋斗、去拼搏时,会焕发出奇迹般的精神力量,可以突破人类力量的极限、创造生命的奇迹。当一个人有了信仰,就有了巨大的精神力量,灵魂不会摇摆、理想不会丧失、心灵不会犹豫、梦想不会放弃。

  长征告诉我们,无论在发展顺利之时,还是身处逆境之时,只要保有理想、坚持信念,就会获得任何艰难险阻都无法阻挡的巨大力量,当一个人有了坚定的信仰,可以让血肉之躯超越生命极限,可以在绝望中重启希望、在绝境中重获新生。

  长征告诉我们,当一群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共同的精神力量同时被唤起,其作用和威力是无穷无尽、难以想象的。有了坚定的信仰,会知道当一个人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紧紧连接在一起的时候,生命的浩瀚与信仰的光荣。

  读懂长征精神,方证初心。

  那么,什么是长征精神的本质?怎样才是读懂了长征精神?是带领劳苦民众求生存得解放的坚强意志?是不怕苦不怕死的崇高精神?还是坚持信仰、严守纪律的伟大信念?

  我想,长征起初唤醒了中国广大社会最底层的赤贫民众,带领他们走上了一条黑暗中追寻光明、改天换日迎来新世界的艰苦征程。使他们从开始的“跟红军走可以吃饱饭”的单纯,到“我要活下来!一日不死,一日跟队伍走!”的进步,到“仗打胜了,公平的世界就来到了”的坚定,到“杀了我一个,自有后来人”的坚守,再到“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的不屈和顽强。

  长征队伍中,无论是政治精英还是普通战士,长征传递给他们的是以前从未接触过、从未想象过的美好信念,让他们坚信通过自己的奋斗和牺牲,可以改变命运、掌握命运,打碎这不公平的旧世界,为这世间迎来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自由、平等、幸福的新世界。

  长征带给中国共产党人的是在血与火、生与死的洗礼和考验,长征磨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信念和意志,历练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及军事智慧,促使他们在困境甚至绝境中,永不放弃信仰,一次次地自我纠正、自我修复,战胜自身错误、获得新生。

  传承长征精神,砥砺前行。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旗帜,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永葆革命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有了这样的精神,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

  读懂长征精神,是对思想的涤荡,更是对灵魂的洗礼,给人强大的信念和力量。因为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共产党员的信仰。

  长征精神永不消逝,长征精神永不过时。

  我们应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循履而上,踏迹前行,重新踏上征程,始终走在路上。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

观看微纪录片《永远的初心》观后感例文【八】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我有幸在五月底跟随x作协的老师们沿着过往红军长征的路线,经过x、x、x三省,体会那段坎坷艰难的长征岁月。

  作为一名刚刚大学毕业的90后,对于长征,我的感受无疑是模糊的。两万五千里的距离,很长时间里只等同于历史课本上几笔单薄的记述——我无法想见,更很难体验当时的种.种。今年正巧在结束毕业论文答辩的第二天,我跟随x作协的老师们有机会亲历长征。地点多是些偏远的山城、山区,路上时间较长。在未抵达目的地前,我长久地望着车窗外面,眼见城市逐渐消失,远处磅礴的山形逐渐隐现,心知这次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旅程。取代观光客的闲情逸致的,应是我,这一个对革命事业知之甚少的小学生的一次潜心学习。

  这次重走长征路,参观了很多历史展馆,其中大量影像和实物资料陈列其中,每一件都是当时历史的亲历者,见证人。隔着玻璃窗,细心辨认那些经由岁月磨蚀已变得昏黄老旧的的器物,有许多是当年的长征战士自发捐献的。这些器物初看来平平无奇,有行军用过的水壶、草鞋,还有家书。可就是这些年代已远的日常用具,令我的目光久久逡巡其上,因为裹挟了特殊历史的记忆,这些器物上不约而同都带有一份特殊的气质。我拍了其中几件的照片,后来再看时便常独自幻想,这些东西当初是为什么人使用过,又以它们的视角见过怎样一场人生……这些思考,伴随了一路行程。

  有一个关于草鞋的故事是我久久难忘的。那一双草鞋安静地陈列在展馆中,与众不同之处是鞋子前端缝有两个毛茸茸的线球。我当时好奇,这样一双鞋子怎么会出现在红军长征的展馆里呢?当时条件恶劣,资源贫乏,很多时候长征战士不得已只能光着脚板前进,拥有一双草鞋已是好运气,有哪来其他毛线缝制装饰物呢?何况,这一点心思也太女儿气了。后来,听了讲解,才知原委。这双草鞋也是出于一个长征老兵的捐赠。他离开家乡时,妻子做了一双草鞋给他,长征路遥,他一直舍不得穿,唯有一次横渡江水时情况紧急,他以为再无可能回还,才穿过一次。后来革命胜利,他回到家乡,经年过去了。他的妻子早已在等待中耗尽生命,却也没能等到他回来。

  感于妻子的深情,也怀揣一份对家人的歉疚,这名老兵将妻子送他这双草鞋前头另缝上两个绣球,使它从此独一无二。导游说,他的妻子名中带个“秀”字,想是为此吧。离开展馆后很多天,我都一直在想这个故事。说它是故事,其实也是实情,甚至很可能是万千实情中的一个——拥有这样多心碎故事的长征路,带有这样多鲜血牺牲的革命史,它进行下去最终取得胜利,原因和结果殊途同归,也是最令我感动——皆因是自发自愿自求的一条路。这是信仰的力量,跨越人间爱欲生死。时隔多年,我们已很难去完全还原当时的情景,感受当时人的心理活动。我想,对于当年那场惊心动魄的行军的意义,或许唯有从这些人类普世价值的相通上才能体会吧。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gzxgg.com/html/200281.html
观看微纪录片《永远的初心》观后感例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