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公文驿站 > 公文写作 > 中印关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印关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篇一:论中印关系的现状和未来

中印关系的现状与未来

形势政策论文

Charles Sun

2011级涉外会计一班

中印关系的现状和未来

摘要

作为地区与世界大国的中国与印度的未来关系走向不但是亚洲关注的焦点,也是世界各国所关心的热点。虽然两国关系的缓和与友好是大多数人都希望看到的结果,本文通过对中印两国历史渊源、现状、产生的问题以及原因的分析,认为中印两国关系的未来积极的的,竞争与合作将是未来中印关系发展的主题。

关键词: 中国和印度现状 未来

一, 中印关系的现状

(一) 中印关系的历史渊源

中国的黄河与长江平原,印度的印度河与恒河平原,曾是世界上最适合居住的地方,孕育出了灿烂的古文明与至今最多的人口。碧波荡漾的恒河如同母亲的乳汁哺育了灿烂的古印度文明,古印度人创造了包括以摩亨佐达罗为代表的早期印度文明,雅利安人创建的沟通亚洲与欧洲的隶属印欧语系文明,波斯帝国灭亡后避难于印度的波斯文明,从阿富汗传来的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可以说是人类文明的大杂烩,阿拉伯数字 、阿旃陀石窟 、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佛教印度教、泰姬陵。与此同时,华夏文明的萌芽在黄河、长江流域繁衍生息,茁壮成长。

中国、印度—两个民族,两个文明之间的交流往来,摩擦与冲突的历史由此展开。

(1) 初步接触:秦汉

印度人何时知道有中国的存在,与中国有何交流,在印度史书中没有准确的记载。在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中曾多次提到中国(Cina支那),一般认为它是中国的「秦」字。但由于成书年代不详,无法确认。

西汉已有初步接触

据中国《史记》中记载,公元前2世纪中国四川的产品已经到了印度,这是古代的中印文化交流的可靠证据。关于印度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的年代,在中国的史书中也有记载,是在西汉末年(公元前1世纪末)。由此可见,古代的中印文化交流至少在公元前2世纪就已开始,是初步的接触阶段。

(2) 佛教热潮:魏晋南北朝至唐

魏晋至唐的400多年间,古代的中印文化交流得到全面的开展,双方的官方与民间往来频繁,贸易活动增多,彼此间的了解逐步加深,而最显著的是印度佛教文化在中国的大规模传播与繁荣发展。

魏晋时期,中国正处于长期分裂和动荡的局面,清谈之风盛行,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尤其到了南北朝时期,发展迅速,影响力亦进一步扩大。到了唐代,国内外水陆交通发达,中国与亚洲、非洲、欧洲各国的往来频繁,古代的中印文化交流活动在政治、经济、宗教、艺术、技术、贸易等各个领域都达到了高峰,两国间相互往来,彼此派遣使者,是中印间往来最活跃、最昌盛的时期。

(3) 海上贸易:宋、元、明

宋、元、明三代,尽管由佛教文化所带动的古代的中印文化交流逐渐式微,中国僧人的西行求法运动亦渐入尾声,但此时期代之而起的是中印海路交通和海上贸易的发达。

在宋代,中印贸易活动主要靠海路,史书中有不少记载,提到南印度和印度西海岸的一些重要港口,如古临、注辇、孟加拉国等。到了元代,版图扩大,中国与印度交往的地区更广。至明代,海上贸易,无论时间之长,还是地域之广,都大大超过元代,除了西海岸外,还扩大到孟加拉国湾地区。其中,郑和下西洋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政治和经济意义并重。

(4) 大转折:清至近代

古代的中印文化交流活动到了明清之际已大不如前,此时,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像潮水般地涌向中国,西方的天文、历算、数学、医学等也传入中国,而清代皇帝康熙也勇于接受西方的事物,并鼓励人们学习。因此,明代以降,中印的外交活动几乎停止,商贸活动也已中断。

到了清中叶以后,虽说两国有了贸易往来的关系,但倒不是什么真正的经济、文化交流,而是毒害人们的鸦片贸易。

(5)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印关系发展的历史回顾

① 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中印关系的友好时期。

印度是与中国建交的第一个非社会主义国家。1954年两国共同倡导了举世闻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中印关系奠定了新的基础,迎来了中印友好合作的第一个高潮。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中印两国总理发表的联合声明中重申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年10月,印度总理尼赫鲁访问中国,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接待的第一位非社会主义国家政府首脑。在4个月内实现了两国总理互访。尼赫鲁总理到达北京当天,毛泽东主席就会见了他,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宋庆龄、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陪同会见。4天后,毛主席再次会见并设宴招待尼赫鲁总理,,如此高规格的接待,说明中国政府对印度及对中印关系的高度重视。1956年11月,周恩来总理再次访问印度,贺龙副总理陪同访问,也受到印度政府和人民群众隆重而热烈的欢迎。在首都新德里等地,有上百万人欢迎周总理一行。到处都可以听到“印地—秦尼巴依巴依”(意即印中人民是兄弟)的口号声和欢呼声。周总理发表讲话说,我们两大民族之间的友谊有两千年的历史,但是,今天,我们之间的友好关系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

中印两国在反帝、反殖和加强亚非团结、维护亚洲及世界和平等方面互相支持和配合。在1955年召开的亚非会议(即万隆会议)上,中印两国共同努力为会议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发扬光大,从起初处理中印双边关系的原则逐步发展成为公认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

不幸的是,中印友好关系的良好势头未能长期保持下去,从50年代末开始发生逆转。其根本原因是西藏问题。1959年3月西藏发生武装叛乱,达赖等人逃往印度。当时,达赖及其追随者的活动都得到印官方的协助和配合。印度政府的做法显然是对中国内政的干涉,也违背了中印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十分清楚,中印关系由热变冷,是印度在西藏问题上的错误立场和政策造成的。中方的善意和努力,没有能够挽救急转直下的两国关系。

② 第二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中印关系的低潮时期。

众所周知,中印边界从未划定,西方殖民主义者炮制的“麦克马洪线”是非法的。历届中国政府从未承认。印度坚持以“麦克马洪线”为划定的边界线,并在军事上推行“前进政策”,蚕食中国领土,挑起边境流血冲突。1962年10月20日,中国军队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进行了一场自卫反击战。但是,中国政府坚持通过和平谈判而不以武力解决边界争端的立场没有改变。

边界武装冲突对两国关系的影响是深远的。中印虽未断交,但双方撤回了大使,关闭了总领事馆,经贸关系基本中断,文化交往包括民间交流都无法进行。中印关系进入了漫长的僵冷时期。

70年代中期,中印关系开始出现一丝转机,但总体上两国关系仍然紧张和冷漠。 1976年中印恢复互派大使。1977年两国恢复直接贸易和人员互访。由于印度领导人坚持所谓“平行政策”,即边界问题不解决,中印关系就不可能完全正常化,中印关系的发展步履艰难。

③ 第四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中印关系的升温时期。

篇二:浅析中印关系

浅析中印关系

印度作为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北临中国,南接印度洋,拥有仅次于中国的庞大人口,属于日渐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潜力不可小觑。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日渐强大的综合国力使其成为印度洋上当之无愧的霸主。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和能源需求不断扩大,印度洋能源运输线已然成为中国经济的生命线,关乎中国的国家利益。因此,处理好中印关系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拟就中印关系的发展基础、存在的障碍以及前景作简要分析。

发展基础:

历史上,中印两国有着很好的发展基础。1950年,印度成为第一个与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这为建国初期中国的外交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时任印度总理的尼赫鲁与中国政府总理周恩来私交甚厚,不仅为推动中国参加万隆会议积极发声,还多次为周总理的外交出访提供帮助。当时印度社会流传一句口号——“Chini-HindiBhai-Bhai”,即“中印友好似兄弟”的意思,足见当时中印关系的亲密。1954年,《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的签署进一步促进了中印两国关系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英属印度时期,在西藏地区遗留下来的一些特权,对消除中印边境通商不平等问题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经历了1959至1976年长达17年的低潮期后,中印关系在1976年恢复正常,但直到12年后的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访华,中印关系才重新走上正轨。此后,中印两国领导人互访日益频繁,1992年、1993年、1994年印度总统文卡塔拉曼、总理拉奥、副总统纳拉亚南先后访华,作为回应,1991年、1993年、1994年、1995年、1996年李鹏总理、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副总理兼外长钱其琛、乔石委员长、江泽民主席分别访问了印度。这一时期中印高层互访加密,显示了双边关系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期。

进入新世纪,双方高层继续保持高频接触,政治互信进一步增强。同时,两国在民间交流、经贸合作以及军事合作领域也进展顺利。中印联合医疗队的成立是两国民间交流的一大典范,两国互派青年学生交流学习,军队联合反恐演练多次举行,显示了中印关系良好的发展势头。同时,两国持续增长的经贸合作也为双边关系的稳定和发展注入了活力,中国已是印度第二大贸易伙伴,印度也是中国第十大贸易伙伴。2010年,双边贸易额业已突破600亿美元,增幅和增速居中国前十大贸易伙伴之首。

存在障碍: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由于受到西藏问题和边界问题的影响,中印关系初现裂痕。1956年,借释迦牟尼涅槃2500周年活动在印度举行的时机,印度方面劝说前来参加盛会的达赖喇嘛留在印度。虽然在周恩来总理的劝说下,达赖喇嘛最终回到西藏,但印度在此次危机中的表现为中印关系的破裂埋下隐患。因此在1959年西藏发生叛乱,达赖喇嘛流亡印度之后,中印矛盾开始公开化,尽管两国当时的政治关系融洽,但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中国并未打算做出让步,于是两国交恶在所难免。

除了西藏问题之外,中印关系恶化还有一条线——边界问题。抛去英国殖民统治时期所谓的“麦克马洪线”,中印在历史上并未签署过任何有关边界的法律文件,也就是说中印两国并未划定过边界。尽管如此,中印在边境地区还是有一条习惯上的实际控制线,双方一直相安无事。然而,情况在1959年变坏。从1959年开始,印度在边境前沿地区逐步推行蚕食政策,不断越过实际控制线向“麦克马洪线”推进,并加强在该线附近的巡逻警戒,有时甚至越过“麦克马洪线”继续向中方控制地区推进。印度此举引发了中国方面的强烈不满,并最终导致1962年两国之间长达一个多月的边境武装冲突。自此,两国关系跌入冰点。中印关系正常化以来,两国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增多,但边界问题始终是横在中印关系发展路上的一大障碍,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特别是1987年印度国会通过议案,将主要争议地区之一单方面宣布为阿鲁纳恰尔邦(中方称之为藏南地区),试图将“麦克马洪线”合法化。这一做法无疑再次将脆弱的中印关系打入谷底。

除了西藏问题和边界问题外,两国在巴基斯坦、核试验、印度入常等问题上也未能达成共识。两国媒体都极力炒作对方的威胁,中国护航编队通过印度洋航线让印度绷紧了神经,印度海军进入南中国海与越南海军举行演习又引发中国的担忧。可以说,两国的互信基础相当薄弱。

前景分析:

21世纪的前十年,双边关系可以说是总体平稳但波折不断,一方面两国领导人高频互访,如李克强总理上任后首站即访问印度,显示了中国对这个南亚邻国的重视;印度总理辛格也在今年十月份回访中国;另一方面,就在李克强总理访问印度期间,中印边境发生了“帐篷对峙”事件,两国边防军人在实际控制线附近发生对峙并持续数日,实为罕见。高层频繁互访显示两国加强沟通与合作的强烈需求,可不断的冲突和摩擦又显示两国合作基础的脆弱。因此,中印关系的未来走向应该是合作是主旋律,摩擦是小插曲。

出于经济发展和安全战略的需要,中印两国势必保持和发展两国现有的合作基础。双边关系将呈现长期性、全面性和稳定性的特点。由于中印均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

生是两国共同的奋斗目标,而两国经济结构的互补性使得两国对对方的需求进一步增强,经贸合作领域和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可以预见,中印将迎来一个长期性的友好合作关系。中印合作领域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地区和国际事务等诸多方面,全面发展的态势明显。中印两国将从两国关系的大局出发,妥善处理两国之间的问题和有时难免出现的分歧,使两国关系进一步走向成熟,避免再次出现两国建交后双边关系曾大起大落的情况,保证两国关系持续稳定发展。

然而两国在面临涉及各自核心利益的问题时缺乏灵活变通的思路,在某些敏感领域对抗甚至冲突亦难以避免,边界问题依然难以解决,边防军人之间的摩擦在所难免;随着印度制造业水平的上升和中国服务业的扩张,经贸摩擦将是中印之间一个新的矛盾来源;关于地区及国际事务,两国也存在很大分歧,包括中国维持与巴基斯坦的战略伙伴关系,推行在南亚次大陆的影响力,以及印度向东扩张的战略,谋求在东南亚甚至东亚的话语权等都将对中印关系产生负面影响,这些影响也将是长期的并且难以消除的。

结语:

中国是印度的最大邻国,印度是中国的第二大邻国,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对两国为各自的经济和社会建设取得良好的和平环境具有重大的意义。两国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两国在经济和社会建设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对两国也都带来很大的好处。因此,两国都非常重视与对方的关系,这为双边关系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中印两国同为发展中大国,两国人口总和超过25亿。两国长期睦邻友好,对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也有重要的作用。目前亚洲形势总体稳定,但局部的动荡此起彼伏。特别是近年来,南亚安全形势有恶化的趋势,地区恐怖主义猖獗,巴基斯坦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阿富汗战争仍在继续,斯里兰卡内战重新爆发。在这种情况下,中印睦邻友好已成为亚洲特别是南亚的重大稳定因素,有深远的影响。

篇三:中印关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中印关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摘要:中国、印度世界上发展最有潜力和活力的国家,既想相互亲近,又心存芥蒂。他们有放不下的过去,又有必须面对的现在,还有可以展望的美好未来。挑战与机遇并存能很好地表达出中印之间的关系!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中,双方都有收获,并找到一种默契,为两个都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国家和人民继续前行!放下过去,做好现在,憧憬未来,一心一意为本国人民,为亚洲人民,为世界人民,不谋求霸权才是印度的首选,有中国这样的近邻是他的福气!印度真正的对手不是中国,而是自己,如果一味为了迎合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而围堵中国,印度必将自食其果!

关键词:边界问题;中美俄博弈;军事竞赛;政治交流;中印贸易。

正文:

中印关系大致经过这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中印关系的友好时期。

第二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中印关系的低潮时期。

第三阶段为1976年到1988年,中印关系的缓和时期。

第四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中印关系的升温时期。

第五阶段为20世纪90代中后期至现在,中印关系继续发展的时期。进入20世 纪90年代以来,双边贸易额的年增长率一般均为两位数,1990年贸易额2.6亿多元,增幅近80%以上。特别是最近两年来中印两国双边贸易额翻一番,突破了500亿美元,双向投资增长了10倍。中国已成为印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印度是中国第十大贸易伙伴。

然而中印之间的特殊关系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总在一些问题上发生分歧,引起纠纷。

一、边界问题

历史上,中印边界原本没有什么争议,有喜马拉雅山作为天然屏障,中印历史上的习惯边界就是喜马拉雅山南麓。二十世纪以前,这一段边界从来没有明确划定过,也没有一块界碑,双方以模糊形态按照传统进行实际控制,甚至有双方都不管的地段。两国边界的长度也一直没有准确测量,大约有1700—2000公里。一直到英国占领印度,并不断实施侵占西藏的阴谋,才给日后的中印边界争端埋下了祸根。

中印边界全长约2000公里,分为东、中、西三段。双方争议地区面积共约125,000平方公里,其中东段约90,000平方公里,中段约2,000平方公里,

西段约33,000平方公里。

边界示意图如下:

由于英国的一己私利,中印两国围绕着“麦克马洪线”发生了很多的不愉快。 因此,中国藏南达旺地区被印度根据“麦克马洪线”非法占据,并成立所谓的“阿鲁纳恰尔邦”。在20世纪60年代两国曾经因为边界问题发生过军事冲突,印度战败,并成为今天影响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近来,印度方面又借机生事,根据2010年11月8日环球网报道:“印度人民党资深领导人阿德瓦尼却对中国无端指责,认为中国不承认‘麦克马洪线’,坚持对达旺地区主权的立场具有扩张性。”不但不检讨印度非法占据中国领土,反而污蔑中国,这对两国通过和平方式解决边界问题是不利的。

中国在赢得对印自卫反击战之后,向印度数次抛出橄榄枝,表达诚意,均被印方无理拒绝或敷衍了事。但是,国家利益不允许印度这样再胡搞下去了,双方在边界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解决中印边界问题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制定指导边界问题解决的原则,目前这个阶段已经完成,两国总理在新德里签署了关于解决边界问题指导原则的协定,下一阶段的任务是制定出一个双方共同认可的边界框架协议,然后据此进行划界工作。印度辛前格总理表示:“在此过程中,无论有什么不同的意见,都将全部解决”,这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事。不过说话算数不算数了,要看下印度一步的实际行动。

二、中美日俄博弈

印度曾经在“中苏论战”时当过苏联的小弟,在中印边界冲突之后抱过美国的大腿,现在的印度又有了“大印度”的构想,不在当任何国家的马前卒,非常热衷在大国之间搞平衡,谋取最大化的利益。

2010年以来,我国和一些周边国家之间摩擦和矛盾上升,特别是2010年9月7日,日本在钓鱼岛附近撞击我国渔船并非法扣押我国渔民之后,

两国无论是在民

间还是在外交领域中都出现了一系列矛盾。然而10月24日至27日,印度总理辛格对日本进行为期3天的访问,积极与日本联合构筑反华阵线,此举得到一些印度媒体与官员的支持。10月25日印度的官方喉舌《印度时报》在报道中说道:“现在是印度将东京建成防止中国扩张堤防的最有利时机。”另外,印度前外交秘书希巴尔称,“印度应趁目前的‘最好时机’与日本共筑一道障壁,以制约中国的发展,把中国‘将死’”。印度在中日关系十分敏感的时候与日本共同联手遏制中国,严重地阻碍了中印关系的正常发展。

“中国威胁论”是美国等西方大国一直以来借以遏制中国发展的论调,它们便不厌其烦地大肆热炒,过分强调中国崛起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印度则一直是 “中国威胁论”的鼓吹者。近来印度的很多官方人员极力鼓吹中国要入侵印度。印度的前国防部长穆拉亚姆?辛格?亚达夫宣称确信中国很快进攻印度,并警告印度政府不要轻视中国的威胁。据2010年11月11日环球时报报道,在亚达夫等人的推动下11月9日召开的印度议会中“印度人民院同意就中国入侵话题展开讨论”。印度的议会作为印度的立法机构,做如此毫无根据的讨论是对中国赤裸裸的挑衅。

俄罗斯虽然和中国关系较好,尤其在当前西方国家对其进行大面积制裁经济出现严重下滑后,更加强了和中国的战略伙伴关系,但是“北极熊”的野心各国都心知肚明。俄罗斯对中国的崛起从未放松警惕,而印度是一个很好的“棋子”,利用它可以很好的对付中国,俄罗斯肯定明白此点道理,所以它才会卖给印度大量的高精端武器,比如第五代先进战机、航空母舰等。印度是俄罗斯制衡中国的一枚棋子。

中印都是拥有核武器的国家,经济都在高速发展,潜力无限,相互提防在所难免,相互的博弈将会更加激烈!

三、“军事竞赛”

在外界看来,中印近几年的武器库越来越丰富,各种高精端武器不断涌现,给人一种冷战时期军事竞赛的感觉。但是对比两国的各方面实力会发现印度只是单纯的大部分在买,而中国大部分在自主研发;而且中国的经济实力更为雄厚,人民生活更好,军队发展相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较为落后,现在是补偿式发展,而印度是竭泽而渔式发展,对自己的经济发展极为不利,国内的问题层出不穷,人民生活艰苦,却穷兵黩武,印度本末倒置。为了实现其“大印度”的梦想,印度不应该这样的!

但是两国之间进一步改善关系具有许多有利条件。

一、两国对冷战后国际格局的看法具有相似性。冷战结束以后,世界战略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建立冷战后世界新秩序的过程中,中印之间有很多共同语言。两国都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反对由一个或少数国家主宰世界并对其他国家发号施令,主张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多极化世界。

二、两国对国际行为准则的认识具有共同性。中印都认为,由两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体现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是各种国际行为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其中“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最主要的原则,是国与国之间保持正常关系的基础,也是国际大家庭进行协调合作的前提。其中“互不干涉内政”就是反对把一国的利益和意志强加于他国,反对以施压手段强迫一国接受他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在人权问题上,两国都认为发展权是人权的一个重要方面,人权在法律上来说属于一国主权之内的事情;双方都抵制少数西方家以人权为借口干涉他国内政的行径,不赞成某些西方国家以经济制裁为手

段对发展中国家施加压力的做法。

三、两国对经济贸易合作的需求具有互补性。中国自上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就把国家战略的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印度90年代初开始进行经济改革,现已开始“第二代的经济改革”。因此,大力促进经贸合作符合双方的利益。近年来,中印贸易增长迅速。2006年11月胡锦涛同志访印时,双方把2010年的贸易目标定为40亿美元。据中印两国商界的人士称,按照目前的发展势头,即年均增长30%以上的速度,到201年至少将达到500亿美元,而中期的潜力甚至可达到1000亿美元。目前,双方正在努力开发对方市场,争取贸易大幅增长。从科技合作来看,印度的核电技术、农业技术、遗传工程、软件开发技术,值得中国方面学习和借鉴。中国的小高炉技术、小水电技术、空间技术也引起了印度方面的兴趣。中印双方可以取长补短,减少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有助于促进两国关系趋向成熟。

四、两国对对方崛起的态度出现相容性早在1982年,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就指出,“既不存在中国对印度的威胁,也不存在印度对中国的威胁”,“我们希望自己发达,也希望你们发达”“中印两国对人类有一个共同的责任,就是要利用有利的和平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识到,印度正在崛起的道路上快速行进,任何贬低和忽视印度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正确的态度是尽量多地看到印度的长处,尽量多地看到自己的缺点,敢于向印度学习,善于向印度学习,使人民更快地富足起来,使中国更快地强大起来。笔者也曾多次建言,应把印度视为“四性合一”的国家来看待,即它兼具大国、邻国、发展中国家和多边舞台重要角色的性质,而这些特性又与中国外交的重点——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和多边外交完全吻合。因此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发展与印度的关系,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状、尊重两国人民感情的方针妥善处理好历史遗留问题,以便真正体现双方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两国的发展有利条件很多,政治交流逐渐稳定,两个国关系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令人振奋!

中印是山水相依的两个邻国,又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走向繁荣富强的道路上,两国没有理由不发展良好的睦邻合作关系。尽管中印之间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相信,只要两国政府有诚意、有魄力、有智慧,那些问题最终是会得到解决的。我们相信,随着双方政治互信、经贸往来、文化交流的日益加强,有着“东方巨龙”之称的中国和有着“南亚大象”之称的印度必将创造出共同繁荣的景象,必将为两国24亿人民带来巨大的福祉,也必将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双方的战略伙伴关系也必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gzxgg.com/html/227232.html
中印关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