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公文驿站 > 公文写作 > 晚清七十年,读后感

晚清七十年,读后感

篇一:晚清七十年 读后感

《晚清七十年》读后感

2014级经济统计学2班 赵新宇 41409075

《晚清七十年》详细的提及了中国自晚清以来的历史,给予我们一种清晰的历史观,在 一定程度上让我们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了更深的了解。

从作者的角度可以看出此书中的某些主题思想,感受颇深,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的确存在着许多的无法磨灭的事实,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把真实的历史事实给呈现出来,给予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一个真正的历史,记住历史,记住自己的民族根源,我们才能向前发展前进。

《晚清七十年》这本书似乎是作者在为我们熟悉的历史教义做出了修正,在他的考据下,简单说,洪秀全是个宗教狂热分子;李鸿章是个应与周恩来齐名的大外交家;康有为则是个自大狂,教条主义先驱;义和团那些刀枪不入的教民与红卫兵无异,袁世凯则是治国强将,乱世枭雄,就连孙文都被挂上了独裁者的帽子,与袁世凯在某些方面一样,只不过老袁傻到把自己想当头的意思弄得太明显,轰轰烈烈搞一场复辟帝制,自掘了坟墓,怎么也应该借个更进步的制度作幌子。

书中提及了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各阶段、中国国家转型论提纲以及外交学步与历史转型等许多的历史评论观点。唐德刚先生在文中也写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大事,其中包括了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的开始,例如洋务运动以及戊戌变法等历史大事件,这些都表现了唐先生对中国历史的深究以及探索。从同治元年总理衙门成立之日起至光绪二十一年,可算我国现代化运动之第一阶段,这是唐先生在他的《晚清七十年》里所定义的我国现代化运动的开始阶段,他表示,这一阶段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的主题是以封建地主阶级为代表所兴起的洋务运动,因为我国经过鸦片战争及英法联军失败之教训,国人才开始 认识西方文化表现在坚船利炮上的实用科学。因此自恭亲王而下,有识之士,竞谈“洋务”。这样才有同光之际的新式南北洋海军及各种路矿机器船政的建设。不管当时守旧派是如何的反对,这一时期的“洋务”建设是有相当成就的。后来到了以康有为为主导的戊戌变法运动,其所引起的百日维新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不可忽略的地位,唐先生毅然将其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作了必要的对比,最重要的是把康有为主张的“君主立宪”与孙中山的“建立民-国”思想作对比,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两种思想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所引起的巨大历史作用以及意义。文章中也提到,他二人虽有缓进激进之不同,其变法改制的基本态度则是一致的。由于清廷的昏庸腐败,助成了激进派的成功,而完成了中国现代化运动中的第二阶段。

《晚清七十年》这本书,详细的讲述了中国自晚清以来的几十年间的历史,给予我们一种清晰的历史观,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了更深的了解。虽没有完完整整地把唐德刚先生的《晚清七十年》给看完,不过从他的角度可以看出此书中的某些主题思想,感受颇深,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的确存在着许多的无法磨灭的事实,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把真实的历史事实给呈现出来,给予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一个真正的历史,记住历史,记住自己的民族根源,我们才能向前发展前进。

篇二:《晚清七十年》读后感

《晚清七十年》读后感

今年时值辛亥革命一百年。近日,拜读了唐德刚先生的《晚清七十年》,感慨颇多。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在历史观上,唐德刚先生打破传统五段的历史分期法,将中国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封建、帝制、民治、两次转型。晚清即为中国社会的第二次转型时期。与前一次中国内部发展的结果不同,此次转型的很大一部分原因还由于西人的入侵,因而更具复杂性。

我想就自己关于辛亥革命的两个疑问谈一谈看法。

(一)辛亥革命是否必然

我从初中接触近代历史以来即形成的历史观认为,晚清至鸦片战争的历史,很大程度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与堕落,野蛮与残酷,使革命成为中国变革的最终必然性,惟有暴力推翻清政府,才是中国的惟一出路。

然而晚清七十年的历史,是否真的可以证明势必革命?是否真的是清政府自己一手导演了埋葬自己的辛亥革命?

其实,清政府有几次重大的转折机会。第一次重大的机遇是太平天国,这个带有浓厚基督教色彩的农民起义,在初期势如破竹,眼见就要掀翻清政府,谁知道出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几个中兴名臣,把他们消灭了。然而其本质当然不是这几个人真的有挽狂澜于既倒的才能,最终还不过因为洪秀全、杨秀清、石达开不过传统的皇帝轮流坐的思维;其次当然是戊戌变法。说起来似乎是慈禧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扼杀了维新力量。但是以光绪、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几个累卵之力,毫无军力配合的情况下,擅动保守派大本营,悲剧一早已然注定; 1905年预备立宪,万众拥戴变革君主立宪,但终于以皇族内阁的结果导致最后一次变革的崩溃。但是遗憾的是我们却总是与它失之交臂。

变革中,几乎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所有层面,包括平民与贫民、宗教势力、知识分子、朝廷内外、外国势力,哪一次不是功亏一篑,不是功败垂成?又哪一次不是因为偶然的个人或团体不作为、不运筹、不响应而致?哪一次不可以撇开客观性必

然性从而改变国运民生?

我认为所谓历史的必然性是一个带有强大的欺骗性的词汇。看上去似乎所有的历史都指向这样那样的一个必然结果,但其实其中带有强大的歧路可能。就晚清的历史而言,的确清政府的腐败与昏庸,要对最终的结果负重大的责任,但满朝文武、贩夫走卒、揭竿而起者、孔家子弟或者西学新派,哪一个没有责任?

而为什么在同样的历史时期内,在别国新的可以战胜旧的,而中国却一再新的败落给旧的?是因为在变革时期中整个社会都仍然在旧的惯性中运作而新事物试图一跃而起取代旧制度。太平天国是一群农民的改朝换代妄想,洋务运动是少数执政精英的科学梦想,戊戌维新是少数知识分子的政治幻想。说到底,当时整个社会都还是沉睡状态,只有少数精英却清醒着并且在幻想着。

(二)辛亥革命的意义

尽管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华历史的新篇章,但帝制的结束并未迎来人们心目中祈盼的安定、繁荣,随之而来的是长达三十余年的军阀混战、夷狄交侵、兄弟萧蔷。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新来看待这段历史,除对其缅怀、反思外,更有很多现今值得借鉴的内容。

站在现今的角度来看,这“伟大”的辛亥革命,到底是谁的辛亥革命?对大众来讲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先来看辛亥革命所提出的的两大目标:“驱除鞑虏、建立民国”;但其结果却是鞑虏易驱、民国难建。

什么是“建立民国”呢?就是在政治体制上把原本属于君主的权力换成人民所享有。这个口号的确诱人,但对于大多数愚昧的普通大众而言,“辛亥革命”又与我有何相关?相比于“民主、共和、自由、人权”等漂亮的政治口号,一日三餐倒更能勾起他们的兴趣。在当时全国人民的文化程度基础上,妄谈“社会民权化”无异于于缘木求鱼。因此革命者希望把一个有五千年文化根基和特殊生活方式的古老民族,于极短期内变成他们所指定的新的文化和新的国家形式,只通过“一次革命”来完成,是异想天开的。

总而言之,百年后的今天,“辛亥革命”对现世的意义便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以此来激励我们青年人,坚持理想,增强本领,为民

富国更强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篇三:晚清七十年读后感监控

晚清七十年读后感

《晚清七十年》这套书聚焦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1912年辛亥革命清王朝解体的晚清七十年的历史。全书由“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综论”、“太平天国”、“甲午与戊戌变法”、“义和团与八国联军”、“袁世凯、

孙文与辛亥革命”五部分构成,极富历史震撼和可读性。可是在市场确无

法买到唐德刚先生的正版书,虽然我在网络只看到大致的意思,因时间原

因确没有认真看完,但是我对唐德刚先生说中国历史划分了三大阶段和两

大转型,大秦帝国秦孝公商鞅变法开始的印象写出读后感!

唐德刚先生在这一篇文章中着重讲了他对中国历史的划分。不同于马

克思主义史学对中国社会五段论的划分,他把中国历史划分了三大阶段和

两大转型:

所谓的三大阶段:封建、帝制与民治。

所谓的两大转型:从封建制度到帝制之间,大概时间从大秦帝国秦孝

公商鞅变法开始,成于汉武帝。从秦汉开始的社会制度历时约三百年,就

是人们常说的“千载犹行秦法政”。然而,随着1840年英国的坚船利炮轰开

中国的大门,中国社会被动地开始了第二次转型从帝制转化到民治,开始

于鸦片战争之后。对于这段转型时期唐德刚先生认为非二百年不能完成。

在这篇文章中,唐德刚先生这样写道:“我民族于近代中国所受之苦难,

至少需要下一世纪之中期,方可略见松动。

对于三大阶段中每个阶段的特征,唐德刚先生的观点与其他学者的差

异不大。例如对封建社会的看法,他认为有两点最为重要。其一是”普天

之下,莫非王土“,因此土地不能买卖;其二是阶层是固定的。这种状况

一直到周平王东迁之后。

郡县制度的兴起与发展,在唐德刚先生看来是中国第一次大转型的关

键之处。其中让我感兴趣的一个小的知识点是唐德刚对于”县“的考证。

他指出,”县“在古代,通”悬“,因为古代诸侯之间发生战争,免不了

吞并土地,这些土地诸侯并不想赏赐给下面的人,因此就先悬置下来,逐

渐地这就成了定例。

随着郡县制的确定,”废井田,开阡陌“也就成了必然。

在这篇序言文中,唐德刚也驳斥了西方所谓”亚洲式社会“为一种”

水利社会“的主张,这种主张认为东方国家为提高农业生产而兴建大规模

的水利工程,是导致亚洲国家建立起强大国家机器的由来。唐德刚对此嗤

之以鼻,他举了几个例子。一个是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这项大工程是

在商鞅变法之后。第二个是大运河的修建,是发生在隋朝统一中国之后。

有关民族问题,唐德刚抬出了孙中山先生的理论。孙中山先生反对所

谓”五族共和“的说法,提出只有一个民族,称中华民族,要学习美国,

让中国变成一个种族大熔炉。而对中共学习苏联的民族自治区的做法提出

异议。事实证明苏联的那一套是失败的,造成了很多恶劣的影响。这句话

让我得到很多不明白原因。同一个时代两个社会主义,中国已邓小平思想

走向改革开放,可是苏联确因放弃社会主义坚持走资本主义道路导致国家

分裂走向不归的错误道路,这就应了那一句话“一步走错,满盘皆输”。

在对待所谓的第二次大转型之上,唐德刚认为与第一次大转型不同,

这次大转型是中华民族被动接受。对于鸦片战争,唐德刚笔中充满了激愤:“鸦片战争之可耻时双方都有份的。胜者的可耻,是他武装贩毒,竟然不

以为耻;败者的可耻,是他腐化堕落,政府无能,人民愚昧,偌大的帝国

竟然被数千个英国水兵打得一败涂地。”

而唐德刚先生之所以强调鸦片战争,因为在他看来,这场战争是推动

帝治向民治的重要推力。他预测这场转型非二百年不可。

文章最后,唐德刚先生以激动的笔触写道。“我国史上第二次社会政

治大转型,实在是从割让香港开始,收回香港时一转眼一百五十年过去。

我民族也至少传了五代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可能也是我国史上第

二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完成的开始。

我民族再有四十年,应该可以完成国史上第二次社会政治大转型之伟

大的历史任务。进入民治时代,开我民族史今后五百年之新运。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gzxgg.com/html/227898.html
晚清七十年,读后感》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