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公文驿站 > 公文写作 > 2019年中考议论文阅读专题复习

2019年中考议论文阅读专题复习

2019年中考议论文阅读专题复习

  议论文阅读在中考语文试卷上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命题者在题型的设置上,往往是围绕着议论文的三要素展开。学生只要能够真正的走进文本,熟知常规题型的答题技巧,答题的格式和规律,就能很容易写出符合要求的答案来。在这里,我们将以2018年中考真题为例,为大家解读议论文阅读的常见题型,帮助大家找到一条完成议论文阅读的捷径。

  一、典型题型:

  例文1、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①云南省勐海县的贺开茶山上,有几个做茶的人。茶山听起来很美好,待起来可不好受:远离了都市的繁华,朋友圈就那么几个人,洗个澡、看个电影、吃顿料理都不太方便。虽说是为了创业怎么得待得住?有个做茶的年轻人杨景润这样回答: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26岁的崔亚蕾说得更简单:静下来就好了。

  ②静,就是潜下心来,保持安静。有些年轻人缺乏安静的耐心、一味追求高频率、快节奏的生活,一静下来就不习惯,觉得无聊。譬如酒和茶,他们更爱酒的热烈刺激,较少去品茶中滋味。遇事急躁,做事浮躁,还没想好要干什么,怎么干好,就急吼吼做方案拿计划,一旦遭遇挫折,又不知如何是好。又或者“这山看着那山高”,职业规划变了又变,跳槽成了家常便饭。有些年轻人想当然以为动比静好,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于是整日忙于交朋友,参加酒场聚会,钻研“成功学”,寻找成功的“终南捷径”,希望一蹴而就。

  ③静的好处很多。《大学》里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诸葛亮告诫过我们:“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显然,安静也是一种“能量”,甚至是一种很强大的“能量”。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曾国藩给自己定了“静坐”的“日课”:每天不管在家还是外出,总要独坐两小时。

  ④安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会更大。云南省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后“自找苦吃”,带领林场职工绿化荒山,20年造林5万多亩。来访的记者问他,那么艰苦怎么待得住?老书记笑答,山上鸟语花香,清风阵阵,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应该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忍受得住如此寂寥漫长的精神考验,并把它转化为郁郁葱葱的“精神绿洲”吧。

  ⑤培养“静能量”要学会追求安静。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安静并非召之即来,要想静下来,须下一番修炼功夫。让自己“静下来”的法子挺多,古人说“唯读书可以变化气质”,读读书,钓钓鱼,下下棋,练练书法,只要有心,无论哪种,久久为功行成习惯,心沉下去“静”的境界就升上来了!

  ⑥培养“静能量”,还要学会享受安静,于安静中汲取养分。当你烦躁不安、百般无聊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想要什么,适合做什么;当你遭遇挫折、心灰意冷时,不妨静下来,想想初衷是什么,得到的算什么。

  ⑦培养“静能量”,当然不一定要去茶山等偏远的地方“修行”,只要心无旁骛,处处可以历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培养“静能量”,也不是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青年像初升的太阳,自然是朝气蓬勃的。不过,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2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2.第③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23.请为第④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24.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题型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中心论点,所谓中心论点,就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主要的见解和主张,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只有准确把握文章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区别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不难。中心论点是纲,分论点是目,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它们之间有主从关系。

  另外,我们要知道,论点必须正确、鲜明。从文字上看,论点必须是一个明确的判断。论点在议论文中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

  那么,如何去准确地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呢,首先我们要明确:

  1、论点不同于论题。论题是所论述的话题,而论点是明确的判断,在形式上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论点不能是疑问句或是一个短语。在议论文中,中心论点应该:①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②是明确的判断;③在形式上是完整的句子。

  2、一篇文章中的中心论点只有一个,要分清中心论点与分论点,分论点是中心论点的一个方面,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

  3、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在文中的表现类型

  对于我们初中生而言,找议论文的中心论点,要特别关注文章的题目,看议论文的题目有没有鲜明地提出作者的观点、见解、主张、看法。议论文的题目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这在实际考试中出现的情形还是比较多的。

  其次,是看文章的开头,我们从议论文的结构来看,一篇完整的议论文,包括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引论部分提出问题,本论部分分析问题,结论部分解决问题。开头部分提出问题,它提出的可能是论题,但更多的是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开头提出论点则手法多样、形式不一:有的从一则故事中引出论点,有的从工作生活中的某一现象出发引出论点,有的则从一段格言中引出论点。另外开头提出论点还可以不加任何铺垫,开门见山地摆出看法,

  还有一种是在议论过程中,也就是在本论部分提出论点。

  也有的是在结论部分提出中心论点,在文章的结尾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总结归纳出来。

  而有的文章全篇无一个明确集中的表明观点的句子,就需要将几个分论点合并、提炼,还有的文章,作者的观点蕴涵于论证当中,不能在文章中直接找到作为中心论点的句子,只能通过认真阅读文章,领会分析其内容,才能归纳出中心论点。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归纳、总结了。

  当然,适合初中生阅读的议论文往往比较浅显,我们要特别提醒学生,关注文章的标题和开头,谨慎选择文章的结尾,因为结尾部分出现的,也可能是作者通过层层推理论证所得出的结论,至于在中间部分提出中心论点,这样的情形当是少之又少。比如,这一篇例文,我们通读全文后就会发现,文章的标题就表明了作者的主要的观点和主张。

  第21题答案: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题型2、第×段运用了哪些(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要解答好这种题型,第一步:我们首先要知道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举例论证:列举确凿的有代表性的事例或史实,以及统计数字等来证明论点。(特别提醒学生,包括概括性的举例,如:一些人……,大部分人……,个别人……)

  道理论证:包括名人名言、格言警句、诗词歌赋、俗谚口碑以及革命导师的正确的言论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

  对比论证:包括正反两方面说理和正反两方面举例两种情况。

  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第二步:掌握这种题型的答题技巧和格式:

  1、举例论证:使论证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

  答题格式: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列举……的事例(概括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没有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深入。

  答题格式:运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的名言或运用格言、俗语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深入,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答题格式: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对比,从正反两方面突出强调了……的观点,使论证更全面,更严密,说理更透彻。

  4、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论证,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答题格式:运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使论证浅显易懂,易于接受。

  第三步:明确答题思路。先找准观点,再判断论证方法,最后根据格式组织语言作答。

  第22题答案: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大学》的内容,诸葛亮的告诫和曾国藩的事例,具体有利地论证了“静的好处很多”的观点,从而进一步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题型3:请为第④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论据,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如果说论点是解决了一个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那么,论据则是解决了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

  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包括确凿的有代表性的事例和史实以及统计数字等。事例有的是个例,有的是泛例,即生活中的普遍现象或者一类现象。

  道理论据:包括名人名言、格言警句、诗词歌赋、俗谚口碑以及革命导师的正确的言论和被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

  其次,我们要明确论据考查的题型:

  1、对论据类型的考查。这个应该好判定,就两种情况,要么是事实论据,要么是道理论据。

  2、概括论据的主要内容。主要是概括事实论据,谁干了什么或做了什么事情。也算比较简单。

  3、为文章补充或选择一个恰当的论据。选择论据很简单,看论点是什么,再看论据和它是不是相吻合。补充论据要注意,要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准确地把握论点,然后从自己的知识储备中寻找与之匹配的论据,看一看这个论据能不能证明这个论点,最后用简洁概括的语言把这个论据写出来。

  第23题答案:示例:闻一多潜心研究,目不窥园,写出了《唐诗杂论》;司马迁遭受宫刑,依然静下心来完成《史记》 。

  例文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

  ①在我国书法史上,流传着“二王”的一段佳话。王羲之“临池学书”,为节省时间顺手用池水涮笔,结果把一池清水染成墨池。若干年后,其子王献之磨墨练字,用完了整整十八缸水。这些故事,都在说明一个道理: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

  ②古往今来,有恒者事竟成。一个人未必具备出众的天赋,但如果拥有异于常人的执着,“千磨万击还坚劲”“咬定青山不放松”,就能把“恒”字写进自己的品格,守得云开见月明,成就不凡事业。“词学宗师”夏承焘专注于词学研究和教学,以毕生之力旁搜远绍、取精用弘,终成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革命战士”吴玉章四十年如一日,再苦再难也不忘教书育人,坚持革命、坚持办教育、坚持做好事,造就了一大批人才。事实上,无论何种行业或领域,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做事情,倘若没有水滴石穿的韧性,缺乏坐得住、沉得下的脾性,都难有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成绩。

  ③然而现实中,也有一些人贪图安逸、缺乏毅力,往往让事情无疾而终。譬如,有的人遇到挫折就乱了阵脚,逃避矛盾、蛰伏起来;有的人干工作浮在表面,看上去勤勤恳恳,看上去勤勤恳恳,其实心里根本就没有恒定的目标;还有的人习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做不到一锤接着一锤敲,累积不出实绩。古人说得好:“贵有恒,何须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要做成一件事情重要的是专注于目标,毫不动摇、勇往直前;心态一旦浮躁,注定难以走出浅尝辄止、兜兜转转的人生迷宫。

  ④恒心是成功的催化剂,而养恒心最离不开意志和勇气。葆有坚强的意志,才能在恶劣环境中坚如磐石,在乱云飞渡时不忘初心;备非凡的勇气,才能面对恐惧不退缩,遭受打击不怯懦,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对个体来说,追求善始善终,就必须剔除急功近利之心,舍弃徘徊犹豫之意,自觉培养敢于正视困难的勇气和不甘落后的志气,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

  ⑤鲁迅曾如此点评运动会选手:“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行走在人生之路上,又何尝不是如此?

  13.文章第①自然段引用“二王”的故事有何作用?

  14.请概述第③自然段的论证思路。

  15.谈谈你对第⑤自然段画线句的理解。

  题型4:文章第①自然段有何作用?

  具体的答题格式如下:

  (1)、开头通过叙述……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为下文的论述做铺垫),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作为事实论据,有力地证明中心论点。

  (2)、开头通过引用名言、俗语、诗词等,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为下文的论述做铺垫),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作为道理论据,有力地证明中心论点。

  (3)、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轶事(或……的奇闻趣事等),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为下文的论述做铺垫),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同时作为事实论据,有力地证明中心论点。

  第13题答案:引用“二王”的故事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作为事实论据,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题型5:概述第×自然段的论证思路。

  所谓论证思路,就是作者在论述某个观点时的思维过程。

  中考题型:

  1、本文的论证思路(论证过程)是怎样的?

  2、某段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3、文章是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

  4、文章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证的(针对文章有分论点的议论文)?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结构类型:并列式;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递进式)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接起合关系的词语。

  分析论证思路时,按照行文顺序,就全文看,先看开头怎样提出论题或论点,再看本论部分怎样举例子、讲道理,最后看结论处如何总结强调;就某段看,哪里是观点,哪里是举例和道理。可预先划分结构层次,作答时用关联词语缀连。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词语。

  总之,做这类题目,就是把文章的引论、本论、结论具体化地呈现出来。

  第14题答案为:首先提出贪图安逸、缺乏毅力的人往往一事无成的观点;接着列举生活中的三种表现来论证缺乏恒心一事无成;最后引用古人的话指出有恒和无恒产生的结果不同,从而强调要做成事情贵在有恒心。

  例文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灵感并不那么值钱

  万维钢

  ①人们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有三个迷信:创新的关键是某个绝妙的灵感,灵感非常难得,想法越离奇越有价值。其实,这些迷行是不符合创造性思维的。

  ②据说阿基米德洗澡时福至心灵,想出了测量皇冠体积的方法,大喊“Eureka”(意思是“我发现了”,从此,有人把凡是通过神秘灵感获得重大发现的时刻叫作“尤里卡时刻”)。人们熟知: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门捷列夫梦见蛇咬住自己的尾巴(另一个说法是梦见一张张扑克牌被放进一个大表中),醒来制成元素周期表……

  ③人们由此形成了对“创造性思维”的传统认识: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神秘思维,其中,辛苦工作不重要,灵感才是关键。然而事实是,伟大的发现都是慢慢地得出来的。

  ④阿基米德的故事已不可考。牛顿的苹果故事完全是传奇。在他之前就有多人有过万有引力的设想,我们有充分理由推测牛顿的引力思想是“学”来的--借鉴了前人的想法,使用了前人的数据,然后做了无数计算验证。在门捷列夫制成元素周期表之前,给元素分类已是显学,英国化学家纽兰兹已经发现用原子量大小进行排序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把这种周期性称为“八音律”,这已经非常接近门捷列夫的周期表了。

  ⑤斯蒂芬•约翰逊在《好想法从哪里来?》一书中提出“慢直觉”的概念。他说,伟大的发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系列小想法慢慢连接起来的结果,研究一个问题,开始有个模糊的直觉,选择一个方向往下走,随着研究深入,新想法连接起来,得到新事实支持,慢慢长大。由此看来,“尤里卡时刻”其实是慢直觉积累到一定程度导致突破的时刻。生物学家克里格•娄在他的《怎样成为成功的科学家:科学发现的战略思维》这本书中指出:不要指望灵感,要指望汗水。

  ⑥发明大王爱迪生的大部分工作是试错和积累经验,他的秘诀在于使用简单、步骤少、并行、可以反复修改的方案,然后在实验室泡着,有庞大的助手团队帮着干。发现电磁感应的物理学家法拉第每周做好几十个实验,大部分想法被证明是错的,这没关系,架不住他做得多!不管做什么研究,都会产生各种想法,也许一百个想法里面只有一个最后被证明是有用的。只要愿意把想法一个个拿来尝试,失败就是常态,成功则是失败的副产品。

  ⑦从“想法--验证”这个策略来看,创造性思维虽然不怕离奇,但不应追求离奇,因为越是离奇,失败的可能性越大。但是离奇的灵感有更大的戏剧性,所以往往被人们记住,接着人们误以为一个想法如果不离奇就不配称为灵感,误以为要想创新,就必须刻意追求离奇的想法。真正的职业人员所做的大部分日常的创新,都是在当前基础上的改进。

  ⑧灵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值钱。创造性思维必须“生之有根,长之靠谱”。所以,鼓励创造性思维应当鼓励尝试,鼓励失败,而不是鼓励妄想。

  (选自《青年文摘》总第608期 有删改)

  1.第②段划线句中“据说”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2.作者认为对“尤里卡时刻”的正确理解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3.作者用四个事例论述了“伟大的发现都是慢慢地得出来的”这一观点,请用简明的语言指出这四个事例。

  4.下列对原文内容和写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辛苦工作不重要,灵感才是关键,这是人们对创造性思维的传统认识。

  B.作者有理有据地反驳了对创造性思维的错误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C.作者认为在创造性思维中,要想创新就必须刻意追求离奇的想法。

  D.作者认为鼓励创造性思维,不应该鼓励妄想,而应该鼓励尝试,鼓励失败。

  题型6:第×段划线句中“据说”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这种题型考查的是对议论文语言的赏析,议论文是用来阐述自己对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的见解、观点、看法、主张的,这就要求作者思路要清晰,语言要严密。我们从全国各地的试卷真题来看,主要是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语言严密性这一特点的掌握。而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使用修饰限制性词语,从时间、处所、范围、数量、程度等方面对中心语进行修饰限制;二是对所引用的事例、数据、消息等没有足够把握的时候,用一些表示揣测、估计等表示不确定的词语,如“据说”、“可能”、“大概”。这类题目有相对固定的答题模式,只要我们向学生讲清楚,学生就很容易掌握。

  答题模式一:不能删去。因为“××”一词有“……”的意思,在程度(数量、范围等)上起了限制作用,更符合事实。“××”一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答题模式二:不能删去。“××”如果去掉,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就变成了……,与事实不符,“××”一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答题模式三:不能删去,“××”一词表示“××”事例(消息、数据等)来源不一定可靠,如果删去,就变成了一定有这件事,太过武断了。“××”一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第1题答案:不能,因为作者认为“阿基米德的故事已不可考“,去掉“据说“一词,语言就不准确,不严密。

  题型7:2、作者认为对“尤里卡时刻”的正确理解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3、作者用四个事例论述了“伟大的发现都是慢慢地得出来的”这一观点,请用简明的语言指出这四个事例。

  这两道题目,实际上考查的都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提取、概括的能力,这种题型几乎是议论文阅读的必考题型,学生应该牢固树立文本意识,只要走进文本,坚守“答案就在原文中”的理念,不管是用原文回答,还是用自己的话概括,得分还是很容易的。

  筛选、提取、概括信息题的基本解题思路如下:①根据题干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②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在文中的区域。③从文中筛选出符合题意的关键语句,进行信息整合。

  友情提醒:这种题型,学生要善于揣摩命题者的意图,看看后面的分值,能分点答的尽量分点答,这样阅卷老师看得也比较清楚。

  第2题答案为:尤里卡时刻其实是慢直觉积累到一定程度导致突破的时刻

  第3题答案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真实情况;捷列夫制成元素周期表的真实情;爱迪生在大量的试错后才成为发明大王;法拉第要做大量的试验才能有所发现。

  例文4、

  包容多样的和平

  科菲·安南

  ①今天,没有人不知道世界上贫富之间的差距,没有人能说一点也不了解这个差距让穷人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那些穷人与我们一样,应当享有人的尊严、基本自由、安全、食物和教育。但付出代价的不会仅仅是那些穷人。最终,我们所有人,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无论种族和宗教,所有人都要付出代价。

  ②今天,真正的分界线不在国与国之间,而在强者与弱者、自由者与受压制者、特权者与困窘者之间。今天,没有一堵墙能把世界上一个地区的人道主义或人权危机与另一地区的国家安全危机隔离开。

  ③科学家告诉我们,自然世界是多么狭小,并且相互依存,一只蝴蝶在亚马逊热带雨林中扇动翅膀,就能够在地球另一端造成强烈风暴,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蝴蝶效应”原则。今天,我们比以往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人类世界也有自己的“蝴蝶效应”,是好是坏,都要面对。

  ④尊敬的来宾,掌握真理的人只有一个,消除世界弊端的答案只有一种,满足人类需要的办法只有一个,这种想法在整个历史中造成了严重的损害,特别是在上个世纪,然而今天,即使在世界各地不断发生种族冲突的情况下,人们也日益发现,人类的多样性不仅是促使对话成为必要的现实,而且是对话的真正基础。

  ⑤我们比以往更加深刻地察觉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获得尊重和尊严,这对我们全体人类至关重要,我们认识到,我们是多种文化,多种传统和多种记忆的产物;如果我们能够互相尊重,我们就能研究和学习其他文化;如果能把熟悉的和外来的融合起来,我们的力量就会增强。

  ⑥在任何一个伟大的信仰和传统中,人们都可以找到宽容和互相谅解的价值观。例如,《古兰经》告诉我们:“我确以从一男一女创造你们,我使你们成为许多民族和部落,以使人们互相认识。”孔子教导他的弟子:“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在犹太传统教义中,“爱邻如爱己”的训喻被视为《圣经旧约》前五卷的精髓,基督教的《福音书》也反映了同样的思想,还教导我们爱自己的敌人,并为那些想迫害我们的人祈祷,印度教训示:“真理唯一,哲人以不同名字称谓之。”佛教教义则敦促个人在生活诸方面慈悲济世。

  ⑦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力为自己的信仰或传统感到自豪,有人认为,属于我们的必定与属于他人的发生矛盾冲突,这种看法不仅是错误的,也是危险的,这种看法导致了无休止的敌对和冲突,导致人们以神灵的名义犯下莫大的罪行。

  ⑧我们不一定要这样,几乎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生活着不同宗教和文化的人民,大多数人都有多重的身份,这些身份将我们与各种各样的群体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爱我们自己,但同时不应该仇恨那些与我们不同的人,即使我们向他人学习,并学会尊重他们的教义。我们仍可以在自己的传统中茁壮成长。

  选自《世界百篇经典演讲辞》

  19.这是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于2001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时发表的演说,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0.选文第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1.安南的演讲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何启示?

  题型8:.安南的演讲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何启示?

  这种题型,属于议论文阅读中的开放性试题,议论文阅读中的开放性试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提问方式:

  (1) 、从这篇文章中,你获得了怎样的阅读启示?

  (2)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的认识。

  (3) 、本文最后说“××”,请你从生活中举出一个实例具体谈谈。

  (4) 、××和××,你更喜欢××,请简述理由。

  (5) 、面对××,我们应该如何去做?

  归纳起来,议论文开放性试题主要有这六种情况,即启示类、感想类、延伸类、思辨类、体验类、献策类。无论属于那种情况,我们的解题步骤是:

  第一步:看清题干。看清楚题目要我们干什么,是围绕论点谈启示,还是围绕论点举实例,还是扣住观点说办法,还是联系实际说理由……

  第二步:找准观点。我们首先要找出选文中作者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只有这样,我们答起来才能有的放矢。

  第三步:扣题解答。在解答的过程中,要先亮出作者的观点,在此基础上,谈启示,说感想,讲理由,提建议、举实例……要将作者的观点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渗透到你的语言中,渗透到你所列举的事例中,渗透到你所题的建议中。

  这里我们要提醒学生,答题的过程中千万不能转移话题,不能否定作者的观点,一定要扣住作者的观点去答,因为对我们而言,我们在考试的过程中所看到的选文,作者的观点肯定是正确的。

  第21答案文:安南的演讲告诉我们,人类是一个整体,无论国家或民族,无论贫穷或富裕。人类的存在是会相互影响的。由此,我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要兼容并蓄,要允许有不同的观点,要给别人以足够的尊重和理解,要给某些极端的群体足够的改变的时间,但也只有自己足够强大,才能承担更大的责任。

  二、真题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咬牙”是一种修炼

  向贤彪

  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干事创业,往往需要一番“咬咬牙”的坚持。

  ②党史上,有位干部因“咬牙”而闻名。1943年,冀南抗日根据地斗争异常艰苦与残酷:战斗频繁,严重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痢疾、霍乱盛行。时任冀南区党委书记、行署主任兼冀南军区政治委员的宋任穷,一边坚持对敌作战,一边组织生产自救,还深入敌后做群众工作,累得多次吐血。凭着顽强的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他率领冀南军民咬紧牙关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因此得名“咬牙干部”。

  ③“咬牙”体现的是坚韧。人生之路难以一帆风顺,惟有不畏艰险、直面挑战,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采撷成功的果实。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什么活儿都干,开荒、种地、铡草、放羊、拉煤、挑粪……从不惜力,磨砺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意志品格。成功往往只奖赏那些坚韧的人。一件工作、一项事业干到最艰难的时候,往往最需要咬紧牙关。而一旦坚持下来,就容易突出重围、打开局面。

  ④“咬牙”彰显的是智慧。京剧《沙家浜》中,18名新四军伤病员被困芦苇荡,因连续多日面临日伪军的“扫荡”,体力和毅力几近于极限。指导员郭建光激励大家: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最终,他们以“再坚持一下”的顽强精神,迎来了大部队的反“扫荡”。咬紧牙关的坚持精神,不仅需要不畏艰难的勇敢,也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智慧。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就能变被动为主动。

  ⑤“咬牙”蕴含的是担当。在重压和困难面前“咬牙”坚持,强健的是人的内心。“拼命黄郎”黄大年,平均每年出差130多天,一回来就一头扎进办公室。他的研究首次推动我国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研发,攻克了技术瓶颈。正是“咬牙”背后的担当精神,成就了黄大年无悔的人生。

  ⑥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接近成功就越艰难,越艰难就越要坚持,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半途而废。从某种意义上说,“咬牙”是成功的序曲。没有松骨峰战斗中志愿军的“咬牙”,就没有以“气”胜“钢”的功绩;没有谷文昌一次次面对失败后的“咬牙”,就没有沙海变绿洲的奇迹; 。拿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砥砺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意志,知难而进、久久为功,多经历几次“咬牙”,一个人必能闯关夺隘、化险为夷,用奋斗之犁开辟前行之路。

  ⑦惟其艰难,更显勇毅。“咬牙”是一种修炼,在一次次“咬牙”中,软弱将变得坚强,稚嫩将变得成熟,徘徊将变得坚定。

  (《人民日报》2018年05月15日,有删改)

  13.文章③~⑤段是从哪三个方面论述“咬牙”精神的?

  14.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15.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16.模仿第⑥段画线句的句式,给本段补充一个论据。

  【答案】

  13.①“咬牙”体现的是坚韧;②“咬牙”彰显的是智慧;③“咬牙”蕴含的是担当。

  14.举例论证,文章第③段举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艰苦努力的例子,论证了“咬牙”体现的是坚韧这一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具说服力。

  15.首先提出“咬牙”体现的是坚韧这一分论点,然后通过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例子,论证了这一观点,最后得出只有坚持才能突出重围、打开局面的结论。

  16.示例:没有王进喜用身体堵住井喷的“咬牙”,就没有大庆油田的传奇。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涵养几分静气

  ①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②这就是“心静”的力量。“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的重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

  ③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有人给自己定下“静坐”的“日课”,坚持每天独坐两小时,终于改掉了身上浮躁的毛病。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④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 临事不惧,处变不惊。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⑤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寂寞忧愁时读一阙《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

  ⑥古人云:“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 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

  (文/宋威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6日04版)

  10.阅读全文,请谈谈如何才能做到“涵养静气”。

  11.文章首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12.文中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3.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再写出一个“涵养静气”的方法。

  【答案】

  10.遇到事情,不去苦恼抱怨,不去烦躁惊慌,而应该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寻觅解决之道。同时也应严格自律,经历艰难困苦的历练,以及从读书中荡涤浮躁之气。

  11.通过父与子不同心境下寻找手表的故事,引出文章遇事需要涵养静气而非苦恼抱怨的中心论点,同时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便于读者理解。

  12.运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出毛泽东为锻炼意志到喧网的地方读书、某人为戒除浮躁而每日静坐两个例子,具体清晰地论证了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的论点。

  13.示例:每当我遇到烦恼、心緒浮躁的时候,我会选择出门跑步听歌,让自己出一身汗,回来之后我就会身心舒畅,解除烦恼,能够重新乐观积极地面对问题。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gzxgg.com/html/228547.html
2019年中考议论文阅读专题复习》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