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公文驿站 > 公文写作 > 《天朝的崩溃》800字读后感

《天朝的崩溃》800字读后感

篇一:《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读《天朝的崩溃》有感

作者并没有开篇直接指向天朝是怎样或为什么崩溃的,而是为我们拨开历史的烟雾,还原历史的真相,让我们知道那个历史课本上一身正气的林则徐不过是和琦善一样思想腐朽的末代王朝的臣子,那个被称作“卖国贼”的琦善也不过是做了道光皇帝的替罪羊,做了中国旧有道统的替罪羊。

作为历史的研究者,作者毫不留情的指出中国传统史学,哲学中的“奸臣模式”理论上的局限性,并且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历史的方法。这一类模式使皇帝避免了直接承担坏事的责任,至多不过是用人不周不察,而让“奸臣”去承担责任,充当替罪羊。从而就像保全了皇帝的名誉那样,保全了中国的性理明教,文物制度的地位。有些时候对某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述已然成为一种宣传,让民众义无反顾的投身于民族事业。正如很多时候,我们毫不怀疑的接受教科书式的历史观,常常为了某位“忠臣”义愤填膺,对某位“奸臣”咬牙切齿,而没有从人物命运,历史事件的背后分析真正的原因,这一点令我感触很深,在以后认识历史的过程中,我也会带着一种客观批判的态度来面对历史。

通过琦善卖国作者提出核心问题 :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能否取得鸦片战争的胜利?这是一场生活负的结局皆有可能的战争,还是一场必定要失败的战争?如果战争必败,我们又该如何评价这段历史?文中并未一条一条罗列天朝崩溃的原因和必然性,但从书中我能总结出清王朝在以下几个方面必然失败:.在武器装备方面,用一句话来概括鸦片战争时期中英武器装备各自的水平:英军已处于初步发展的火器时代,而清军仍然处于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就兵力与编制而言,简单的数字信息来看,清军处于优势,但是清军在编制上存在诸多弊病,从而使能真正投入战场的清军数量明显不足。再看士兵与军官,训练废弛,军纪荡然,一触即溃。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天朝”的盲目自信,他们不相信自己敌不过区区“岛夷”清朝上下对鸦片走私情况的懵懂,对国际事务的无知。清朝官员一致认为鸦片走私是内部事情,并未意识到英国的阻挠才是禁烟的终极障碍。

作者在结尾历史的诉说里也提到清朝迎战必败,而和清朝有一样遭遇的日本却选择了不抵抗,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日本最初的失败虽然给它带来种种灾难,但是“安政五国条约”的失败毫无疑问是今日日本的成功之母。在当时列强入侵的背景下,清朝抵抗抑或是不抵抗都是失败,但是负责任的政治家可以选择他们认为对民族更有利的决策,因此我学到了研究历史不应该只在道德范畴进行批判,应当考虑多种价值标准。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鸦片战争过去了,它带给我们的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更重要的它给我们民族以警醒,告诉我们近代化的使命。正如绪论中所说:人们只有明白 地看清了过去,才能清晰地预见未来,所以我们应该像习主席说的那样”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我们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篇二:《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高鹏飞

化工学院2011级口腔1班2011041125

657253873@qq.com

从小到大除了课本基本上几乎没怎么看过什么书,让写读后感时也只能现读,搜来搜去,感觉《天朝的崩溃》这本书有看头,就下载下来开始看,现在写下读完这本书之后的一点感受,作为期中作业。

大概有三方面的感受吧,首先当我看序言时,发现这本书是作者细心研究史料十余年所得成果,这足以见作者治学之严谨,做事态度之认真,这让我想起了花费27年写成本草的李时珍,凡事不做则罢,做就要做得尽量完美,尽量出色。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创作目的是作者写给他的恩师的,以答谢恩是的培育之恩,唯一可惜的是书完成时恩师已经仙逝多年,因此,无论生活中的行善或行孝,我们都要趁早。 第二方面,是本书的写作倾向,虽不能说有违历史,但作者一系列独到创见可能在学术界引起争议,相信这种争议将有助于深化中国近代史研究。首先但就引子来说,琦善卖国在历史上是无可辩驳的,但作者却多角度入手,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

中的“合理性”,让人不得不对琦善卖国的可靠性产生一定怀疑。投降,清政府只是失去了尊严,不投降,百姓们就会遭受大灾难,因此,讨论谁对谁错是没有意义的。但作者写作总的方向是不会错的,清政府的腐朽自大,列强的蛮横无理,让这一段历史永远的刻在中国人的心里,将中国钉在了羞辱史上

第三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关于书所写内容的一些感触。作者将题目起作“天朝的崩溃”,显示了清政府的盲目自大,极具讽刺意味。茅海建太无情了,他无情到不给我们对鸦片战争进行假设幻想的空间;茅海建太冷酷了,他用手术刀一般的目光和文字一点点地剖析着“天朝”那臃肿笨拙的躯体;茅海建对祖国的爱也太深厚了,以至于他的心在为历史流泪乃至流血的时候,仍然不肯放弃对祖国的忠诚、对祖国历史的诚实。

书首先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与英方的实力进行了分析比较,包括兵力、武器、指挥、战术等诸方面,从中很明显地可以看出清政府无论从哪方面都弱于实力强大的英军,奠定了清政府必败的的基础。许多人认为,失败是可耻的,是懦弱的,但是,正是鸦片战争的失败,是中国人被硬生生的“拖”进了世界,尽管它不想,从此,中国开始被各种列强蹂躏,各种条约,各种割地赔钱,也正是从此,中国人开始明白自

己的处境,开始寻求强国之路,也正是从此,中国人开始了中断了几百年的科技进步,鸦片战争,给这只真在沉睡的猛虎当头一击,把他唤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鸦片战争是历史的发展中必然要经过的一个阶段,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必然要失败的一场战争。

时至今日,鸦片战争的痕迹已了然无存,香港依然在祖国怀抱,开放的港口什么的就更不必说,都成了现在的发达城市,回过头来,170年过去了,鸦片战争带给我们什么?没错,是一个国家自强的资本,一个人的耻辱才是他自强的资本!古人云“置之死地而后生,陷于亡地而后存”只有经历过阿磨难,才能成功走出困境。

其实,我认为,每个人的一生都需要一场鸦片战争,每个堕落的人更需要一场鸦片战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凤凰涅槃,获得重生, 变得更强。

借用书中的话了结我的文章:鸦片战争留给了我们的首要问题是,中国大陆与西方的差距,比起150年前,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作者已经不需要给出答案,我相信大家都会明白的,

篇三: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们读了《天朝的崩溃》这本书,对《天朝的崩溃》有一 定的了解.

这本书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中的历史性研究方法、二手 资料的分析、典型事例的深入研究、提出假设的方法。由于是鸦片战 争再研究,作者搜罗并阅读了大量有关鸦片战争中的书籍、史料、书 信、档案资料等。作者在对它们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 鸦片战争的种种问题、现象,给出了全新的解释,力图向我们展示一 个全面的鸦片战争, 并相对客观公正的评价参与鸦片战争中的主要历 史人物。

弱国无外交,鸦片战争中清王朝一次次的战败,一次次的屈辱求和,每当读到这一段历史.,都会感到无限的惋惜和悲痛.不过在读《天朝的崩 溃》的时候,更多的是带上了一副名叫“客观”的眼睛. 中国必须适应近代化,与世界各国的交往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这是我品读此书中最大的感叹,书中也提到了蒋先生的名言: “中 西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 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在鸦片战争以前,清王朝在对外关系上,自以为是居于他国之上的”天朝”,不承认与之平等国家的存在,即所谓”敌国”. 从某种意义上讲天朝对外体制,使中国成为一个世界,而不是世界的一部分.

历史学最注重人物评价. 在绪论中,作者对琦善卖国一说的分析,从当时大清王朝自诩为天朝大国的时代大背景来看,琦善个人是无法脱离其所处的环境.,从而否定了其卖国的罪名.

清朝的外交政策——闭关锁 国。闭关锁国这一政策并不见诸与当时任何官方文献和私人著述,是 后人对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前实行的一系列对外政策加以概括而提出 来的。 闭关锁国这种政策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对殖民主义侵略有一定的 作用, 但毕竟是一种落后的政策, 它并不能抑制资本主义力量的发展, 只能妨碍自身的发展,使中国与世隔绝,导致最终被动挨打的局面。

作者在此书中认为;如果我们用一句话概括鸦片战争时期中英武器装备各自的水平,那就是,英军已处于初步发展的火器时代,而清军仍处于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历史上火药和管制火器虽都是中国发明的,但中国一直都处于前科学时期.没有形成科学理论和实验体系.使得清王朝至鸦片战争时,清军所使用的武器仍然是自制的老式’洋枪洋炮”.主要表现在铁质差,铸造工艺落后,炮架或瞄准器不全或不完善..炮弹种类少,质量差等方面.对照中英武器装备,差距最大者,莫过于舰.船.英国海军当时为世界之最,其作战军舰具有航速快.机动性能强.吃水浅等优点.相比之下,清军与其悬殊差距.另一方面,清军防御工事落后,

关于鸦片在中英。印三角贸易中的地位,即鸦片,茶叶,棉织品的三角关系,从18世纪中期起,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英国居于首位。而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无耻的向中国走私鸦片,从中国掠走大量白银,威胁了清朝封建统治基础,进而又向中国发动了武装进攻。而林则徐禁烟活动更是战争发生的直接原因。让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当时摆在林则徐面前的两种选择,尽管他本人未意识到:要么杜绝鸦片来源而引起战争,要么避免战争而放弃禁烟的努力。天朝体制不允许林则徐进行外交干涉,林则徐本人亦抱着这天朝观念而无意于此类干涉,且英国和国际形势也没有能力为此类交涉做适当的铺垫。也就是说在当时的条件下,天朝与日不落帝过似乎没有商量转圜的余地。由此得出结论;既要杜绝鸦片来源而不引起挑衅,道光帝的训令本身就是一个悖论,根本无法执行。这也是林悲剧的症结。

今天人们所谈论的平等不平等,都是以18世纪在欧美产生至20世纪在世界确定的国际关系准则为尺度;而生活在天朝的人们,另有一种平等观念,因而在外交上举措大谬..南京条约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从社会经济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一口通商.行商制度束缚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不利于中国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专项市场交换的工商经济..五口通商.废除行商.新定税则,反应迟英国欲将其纳入世界贸易体系的企图.者对中国有不利的一面,但在客观上为中国提供了摆脱循环的新途径.从短期上讲,负面效应大于正面效应,而从长期来看,负面作用在不断退隐,正面效应在逐渐生长..

关于三元里抗英战争,历来被人们颂扬至今.可是在本书中,作者给出了不同的观点.作者认为许多中文文献对于在三元里抗英战争中,斩获英军军官和歼灭英军数目上夸大其词.,其传说的成分比较多,并借作者对于这一观点也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作者认为三元里民众抗英的起因---英军的暴行..这一起因的真正意义在于:三元的民众进行的是一次保卫家园的战斗,而不是一场投身于一场保卫祖国的战斗.尽管其中的某些士绅,有着传统民族主义色彩的号召,但他们着力的重点仍然是对保卫家园的宣传.

<<中美望厦>>条约之后,欧洲众多中小国家又如何不动枪炮轻易攫取不平等权益,天朝中的人们又如何看待和对待令我们今天痛心疾首的不平等条约.使馆又过去了许多年..1881年.李鸿章与巴西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平等条约..此时已经距离鸦片战争40年,清朝已与英.美.俄.法等国签订了几十项不平等条约..而日本与清朝相同遭遇却迎来了日本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日本的事例表明,失败的民族仍有机会再度辉煌,关紧在于战后的奋发.可是清朝呢?他似乎仍未从”天朝”的迷梦中醒来,勇敢地走进全新的世界,而是依然如故,就像一切从未发生过一样..

好书才能如此详尽地还原历史真相和全貌,将那些神话和政治谎言都击破,让我们更能体验到当时落后的中国面对强敌入侵,更合乎情理地理解当时人们的行为和举措,历史的环境限制了他们,体制上的崩溃并不能因为某个奸臣或替罪羊来承担.同时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做人不能刚愎自用”,要了解自己的实力,多多听取别人的意见,提升自己这些道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历史证明,”天朝”只是个梦,一个难以惊醒的梦., 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所谓‘以史为鉴’ , 正是面对错误。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民族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远远超过他们 胜利时的收获。胜利使人自负,失败使人沉思。一个沉思着的民族往往要比自负中的民族更有力量.当代历史学本应当提供这种激励的力量。 因此我们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 从历史的失败中站起来,使我们的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之林.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gzxgg.com/html/229073.html
《天朝的崩溃》800字读后感》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