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公文驿站 > 经验材料 >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格式如何写,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提供参考和借鉴。

篇一: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

(胡道武2012417103012法二)

案例简介:

2002年10月9日,福建省福清市警方破获一起在校中学生杀害在校生案,抓获陈某等五名犯罪嫌疑人,缴获作案工具两轮摩托车1部、六四式军用手枪子弹3发等物品。犯罪嫌疑人陈某(男,1987年12月出生,某中学初三学生),郭某(男,1987年5月出生,系陈某的同班同学),黄某(男,1988年1月出生,系陈某的同班同学),李某(男,1987年6月出生,系某中学初三学生),杨某(男,1988年2月出生,系某中学初三学生)供认,他们因长期在一起玩电子游戏机而结为朋友,因陈某母亲与受害者母亲有积怨经常吵架,陈某怀恨在心,伺机报复,于是犯罪嫌疑人陈某便召集郭某、黄某、杨某进行密谋寻求报复。

案例分析——基于犯因的分析

一、犯因性环境因素:

(一)社会不良现象腐蚀着青少年纯洁的心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发展的问题愈演愈烈,且影响深远。一是社会上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严重影响了青少年上学的兴趣,产生厌学情绪,经常逃学,就业困难,使一些青少年整日无所事事,久而久之走上邪道;二是影视、互联网传播不健康、暴力、淫秽等丑恶的东西;三是社会改革中出现的贫富分化、一切向钱看等不正常观念的影响;四是社会上偷盗、抢劫、黄赌、斗殴、色情等犯罪案件的

潜移默化。案例中的5名青少年长期在一起玩游戏机,心理发育受游戏中暴力元素的影响,养成了暴力对待事情的处世态度。

(二)不正确的家庭教育给孩子造成难以矫治的人格障碍。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父母是第一任教师,正确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极其重要的。不正确的家教在青少年的心理形成人格障碍,形成不正确的人生观。在行为上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父母不和、闹离异、家庭经济差、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在这种高压下,孩子的心理畸形。青少年在不良的家庭环境耳濡目睹,久而久之,使他们孤独、自卑、怨恨、狂妄,极易被坏人所利用,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案例中的5名青少年因家庭成员与他人的矛盾而报复,继而杀害被害人,就是典型严重缺失良好的家庭教育。

(三)学校缺乏给学生一个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

素质教育已实行多年,但不少学校还热衷于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德育教育,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常识、做人道理和社会公德规范的教育不够。学校缺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没有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情绪变化,无法及时对学生的不良苗头性问题进行抑制。在校生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学习,极走上邪路,就如案例中5名青少年的行为,学校教育的缺失,造成了共同犯罪的重要根源,在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和引导上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犯因性个人因素

青少年绝大多数法制观念淡薄,或者是个空白。他们主张个性极端自由,个人欲望不受任何的社会约束和强制,把勇敢、英雄与亡命、莽

撞混为一谈。另外,犯罪的青少年中,有一种通过自我归因而证明自己行为的合理性,即对自己的种种犯罪行为都有一套正当理由。他们的喜怒哀乐,是与他们无节制地吃、喝、玩、乐等欲望的满足与否相联系的,他们由此获得快感,又进一步增加无节制的欲望的产生。情感发生的冲动性和不稳定性。一些青少年的犯罪行为是在感情冲动的情况下发生的。情感冲动有一种强烈的、疾风暴雨般的感情体验,心理学上谓之激情,由于激情导致的违犯罪称激情犯罪。他们由于对社会采取敌视态度,由于自卑而总觉得周围人每时每刻都在斥责自己,其心理格外敏感,激情十分突出,即容易产生激情而难以自我控制,以致导致违法犯罪。例如案例中的5名青少年在绑架被害人的情况下,杀害了被害人,又向被害人家属索要财物,清楚地表现了青少年犯罪心理模式。

三、青少年犯罪预防

(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

要紧紧抓住影响青少年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对青少年进行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公民道德规范为着力点的思想道德教育,把“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灌输到青少年头脑中,使之成为全体青少年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在思想道德教育中,要认真抓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这三个重要环节,正确处理三者的关系,加强沟通,相互促进,形成整体合力,共同抓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二)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青少年由于自身的弱点和受外界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不健康的问题。如有的因家庭贫穷或父母离异而产生自卑心理;有的因接受不了父母或老师的批评而离家出走;有的因遭到他人讽刺打击而产生报复心理;有的因辩不清是非或经不住诱惑而误入歧途。许多事实证明,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否,对其成长成才有很大影响。因此,学校老师、学生家长、青少年工作者要十分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平时要加强对他们的思想交流与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要求,对不健康的心理进行正确引导和矫正,教育、帮助他们逐渐养成开朗大方、诚信待人,承受挫折、意志坚强的良好心理素质。中小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教育,倡导推广心理咨询和心理指导,定期举办心理、生理健康讲座,帮助、引导青少年在精神和心理方面健康发展。

(三)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

要切实把法制教育引入学校和广大农村,改进教育方法,开设适应不同年龄段、重点内容不同的法制课,有针对性地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要在各类学校特别是在中小学生广泛开展“珍惜生命、远离毒品”教育和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邪教的教育,坚决防止毒品、邪教进校园。政法部门要为学校选配好法制副校长,积极配合学校和农村基层组织抓好法制宣传教育,不断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做到学法、懂法和遵纪守法。

(四)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的落实,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 要建立综治工作责任制,领导负总责,层层抓落实;要建立健全基层

治保、调解组织,强化治安防范工作;派出所干警、农村的治安人员以及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保卫人员要加强对周边治安环境的调查研究,发现青少年中的不良苗头和矛盾纠纷,要及时疏导、调处,防止事态扩大;对那些“问题学生”、劣迹青少年要跟踪防范、跟踪帮教、跟踪管理,防止他们误入歧途。公安政法部门要加大防范和打击犯罪的力度,一旦发生违法犯罪案件,要出警迅速、处置及时,严格依法处理。特别对那些组织、教唆青少年犯罪的犯罪团伙及其头目,一定要严厉打击,绝不手软。

篇二:犯罪心理与案例分析

犯罪心理学论文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与案例分析

题目:花季中的空虚与失落

学院 : 管理学院

班级 :市场营销1201

姓名 : 指导老师 :

二零一四年十一月

“让爸爸永远心痛”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青少年,这一阶段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人生的花季和黄金时期,是个性发展和社会化过程的重要阶段,也是主体个体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然后,也是一个很容易诱发犯罪的时期。从我国犯罪分布的现状看,青少年违法犯罪已经占刑事犯罪总数的75%以上。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好青少年犯罪的研究工作,搞好预防和控制,让花季中的青少年少些空虚与失落,让他们成为对国家、名族有所贡献的一代人。 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一个严重的问题,由于犯罪主体的特殊性,青少年犯罪心理结构与一般犯罪心理结构有着更多的不同,诸多的不成熟导致心理和行为偏差,下面通过一个案例具体的分析。

1998年11月17日下午,河南省巩义市鲁庄镇鲁庄小学一年级三班的7岁学生滑龙飞被人捅了19刀,惨死在学校公厕里。警方经过4小时的勘察,终于将凶手捉拿归案。令人震惊的是,凶手竟是年幼死者同父异母的哥哥李小飞,这位年仅17岁的技校学生,在警方的调查下,吐露自己真正要伤害的不是自己的弟弟,而是那未尽义务的父亲,要“杀了弟弟,让爸爸永远心痛”。

李小飞出生于1981年11月8日,犯罪时只有17岁。他从幼年记事起,爸爸就给了他过多的心灵伤害。李小飞的父母关系很差,父亲经常殴打他的母亲,每次都会在他幼嫩的心灵上刻下深深的痕迹,从那时起,他便埋下了对父亲仇恨的种子。父母离婚后,他又被判给父亲,之后父亲再婚,又有了一个孩子,从来没有得到父亲关怀和呵护的他,决定报复父亲。 青少年由于缺乏批判力、内省力、自觉性、预见性和适应性,因而对处理复杂的事物有困难,另外,青少年的认知不能控制情感、情绪的影响,往往会感情用事,一旦有了犯罪欲求的倾向,就变得难以控制。李小飞没有勇气面对这样的现实:爸爸心目中只有弟弟,他既想得到父亲在各个方面对自己的关爱,又痛恨爸爸没有把自己置于作为儿子应该定位的位置上,使他对爸爸痛恨有加,认知的狭窄使他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青少年犯罪,往往因为意志薄弱,自我控制能力极差,经不住诱惑或挫折。同时,为满足个人的欲望和需求,在实施具有反社会倾向的意志活动中,他们又表现的异常顽固,执拗,疯狂地为实现目标而甘冒风险。再加上由于社会阅历的不足,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分辨能力,没有社会感情,更容易引起犯罪的心理。当李小飞产生杀害同父异母的弟弟的念头时,自己

也深深的感到恐惧,但挥之不去,似乎每天都用这种想法强迫自己,才能求得情绪上的平静,一时的冲动已经被情感上的依赖转换为强烈的动机。

青少年犯罪主体很容易被客观存在的某一情境所诱使,直接产生行为动机,其行为机制往往是强烈的情绪体验所发动的,目的只是为了啊、在短时间内求得快感和发泄不满,因此,行为的冲动性特征非常明显。这种冲动性行为容易导致危害社会的严重后果,一失足成千古恨。“一不做二不休”的李小飞终于下定了决心要杀害自己的弟弟,一时的冲动已成为无法遏制的犯罪动机,他时时被一种强烈的情绪、情感体验煎熬着------杀掉弟弟,让爸爸永远心痛,唯有如此,才能发泄心中积蓄多年的对父亲的强烈不满。这种极不理智的抗争与报复行为的选择,成为李小飞思维的全部内容。他终于在17的花季,走完了自己全部的人生。

因此,青少年犯罪心理的预防显得尤为重要。一些学者指出,犯罪心理预防工作,要加强对个体社会化过程的监督,使其养成良好品德和文化修养,以增强自身心理“免疫力”。为此,首先需要经过早期的预防,在他、个体未成年阶段和社会化过程当中,就应该进行全面的社会教育,重点是社会行为规范的教育、健康心理结构的教育、自立能力和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是犯罪心里预防最基础的工程。另外,要防微杜渐,从微小的过失开始就要做工作,不能因为是微小的过失就加以放任。但是这里布、不能因为要防微杜渐就神经过敏,草木皆兵,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最后,要将各个方面的工作结合起来,产生综合效应,需要将改善环境、消除诱因与改善个人心理品质、增强个人修养结合起来;将完善社会规范与个人掌握规范,养成意识结合起来;将自律机制与他律机制的构建结合起来。

如果社会很美好,个人素质很高,人人都有健康的心理,那么青少年的犯罪将不断减少甚至可以完全杜绝,这并不是梦想,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一定可以实现!

篇三: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

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学院 班级;111704 姓名;金豪 学号;20132170404

问题;1、刻画出犯罪人的特征

2、再现犯罪的过程

3、写出你的推理报告

1、凶犯可能的特征有;

(1)、身体较为强壮,因为能够用钝器打死人不是个容易的事儿,并且能够把凳子砸成碎片儿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2)、犯罪嫌疑人极大可能是男性,因为在案发的那个年代,孤男寡女相处是一件很不自在的事情,被害人不大可能旁若无人的继续写作业(直至被害)

(3)、犯罪嫌疑人一定是与被害人比较熟悉的人,如果在案发现场没有发现用过茶杯的痕迹,由此可推定范围缩小到与被害人年龄相近的人群,很有可能就是被害人的同学或者朋友。

(4)、被害人缺乏犯罪经验,心理素质不高,可能没有前科。

(5)、从作案动机推断,被害人与凶手之间之前不一定有仇。

2、作案的过程可能是

案发之前,凶手来到被害人家里,得到允许后进入。随后两人来到了案发中心现场。凶手与被害人之间交谈几句。

随后,两人之间开始冷场。被害人坐下来温习功课。凶手突然因为某种原因,比如嫉妒、泄愤或者是某些要求被拒绝,临时起意,决定杀害被害人;随即操起圆凳,对准被害人头部猛砸。被害人本能的抬手护住头部,但还是受伤倒地。凶手见被害人倒下后,想想还是不保险,遂又拿起方凳对其继续实施打击,终于杀害了被害人。

杀人之后,凶手想过逃跑,或者想在现场找到某个特定的东西。凶手着急的翻找,因此才弄坏了抽屉拉手。然后凶手把皮箱搬到厨房查看了一下,没什么想要的东西,决定离开现场。

在走人之前,他想到了毁灭罪证,遂打开了煤气阀门,企图制造火灾烧毁证据。

3、推理报告

(1)、实际上,虽然案件介绍信息中未曾提到门锁、窗户情况,个人感觉,凶犯采用的是软进门的手段,即:与被害人熟识,得到被害人允许后入内。

(2)、从伤痕位置、摊开的作业本判断,被害人是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被偷袭、钝器打击。

(3)、从打击伤痕来看,结合现场有两只或三只板凳有破损或沾染血迹的情况看,个人推测,被害人曾经经受了不止一次外力打击。也就是说,被害人被第一次打击偷袭,倒地后可能并未立即死亡;凶手又拿起另一个钝器,对其头部、背部进行了第二次打击以确保其死亡。作案凶器,如果能有痕迹鉴定支持,则很可能是:第一次打击用的是圆凳;第二次打击用的是掉了一只腿的方凳。正是第二次打击,才导致了那个位置很低的奇怪血迹(取样比对DNA)。

(4)、从雨伞的情况判断,如果技术鉴定证明凶手是软进门的情况,则很可能这把雨伞属于凶手。当然,这有一个前提,即凶案发生当晚或稍早一些时候,当地正在下雨。则凶犯可能是冒雨打伞来到被害人家拜访,更可能是借宿,然后起意杀害被害人的。

(5)、从现场翻动情况来看,本案不是普通侵财性犯罪。也就是说,要么凶犯不是为财而来,要么是只是为了寻找特定的某个东西而来(但似乎没找到。)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相关关键词:案例分析 心理学 犯罪,模板如何写,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提供参考和借鉴。让你的写作更简单。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gzxgg.com/html/240219.html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