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公文驿站 > 经验材料 > 对偶的修辞手法

对偶的修辞手法

《对偶的修辞手法》模板下载,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篇一:修辞手法4:(对比、对偶)

一、对比:把两个正反事物或一个事物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对照比较的修辞手法。

如: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2、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作用:鲜明地显示出事物间的差别或者能突出说明某一方面,从而增强说服力。

二、对偶: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两个句子或短语来表达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的而一种修

辞方法。

1、正对。上下句意思相近、相似、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如:革命家赤胆忠心,虽死犹生;野心家祸国殃民,生不如死。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如: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作用:形式对称,音节和谐。使表达的内容相互补充、相互映衬,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对偶与对比的区别:

1、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称,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2、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

3、有的对比也是对偶(即反对),就意义内容说是对比,就结构形式说是对偶。

轻松演练:判断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1、胆怯而贪婪的人选择腐烂,勇敢而胸怀博大的人选择燃烧。( )

2、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 )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4、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

5、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6、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7、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8、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10、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 )

11、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山。

( )

篇二: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其它修辞手法汇总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

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格,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

例如: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只对偶,不对仗。

(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碧野《天山景物记》)

——只对偶,不对仗。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只对偶,不对仗。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毛泽东《七律二首 送瘟神》)——既对偶,又对仗。

(6)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既对偶,又对仗。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既对偶,又对仗。

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对比,反问和设问有什么作用

比 喻

(一)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猜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中,我就仿砖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儿。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恰似点。

(四)比喻的种类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配合。

例如:叶子出水限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征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

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蟑。

除此暗喻还有许多变体值得注意:

①本体和喻体是并歹、关系。例如:从喷泉里喷出来洋,(“花”修饰“海洋”)

②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例如: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例如: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元豪杰怕熊婴~傅喻。连用几个比喻共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五)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4、化冗长为简洁。

拟 人

(一)概念: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二)种类:

1、拟人。例如: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2、拟物。例如: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

(三)比拟的作用:1、色彩鲜明;2、描绘形象;3、表意丰富。

(四)运用比拟应注意事物本身的特征。

(五)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

1、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摸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

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借 代

(一)概念: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

(二)借代的种类:

1、用事物特征代本体事物。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2、具体代抽象,例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3、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4、形象代本体。例如:上面尘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5、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同元写处,月光如水照绍衣。

6、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捧腹”是“笑”的结果)

7、资料代本体。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三)借代的作用:

1、以简代繁;2、以实代虚;3、以奇代凡;4、以事代情。

(四)运用借代需要注意。

必须抓住事物的最典型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事物不能同时出现。

(五)借喻与借代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2、不同点: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力本体,其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的某些方面的相似。借喻可改为明喻或

暗喻,而借代不能。

夸 张

(一)概念: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二)种类:

夸张可分为三类,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茵,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三)夸张的作用:

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3、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四)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下面运用的夸张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

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第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篇三:对偶句

对偶句:

过五关 ,斩六将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漫步半月溪畔, 徘徊六角井傍

登高极目, 览水送归

志士惜日短, 愁人嫌夜长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三杯竹叶穿心过, 两朵桃花上脸来

言必信 ,行必果

名扬四海 ,声震八方

不才明主弃, 多病故人疏

桃灼灼, 柳依依

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与天地并寿, 同日月齐光

长江人钓月, 旷野火烧风

日晚爱行深竹里 ,月明多上小桥头

山抹绿, 燕剪柳

成事不足, 败事有余

风吹云动星不动, 水推船移岸不移

满招损, 谦受益

指鹿为马, 画地为牢

杏花初落疏疏雨 ,杨柳轻摇淡淡风

水不干, 鱼不尽

寿比南山 ,福如东海

人生有乐地, 流水无尽期

缕缕轻烟芳草渡 丝丝微雨杏花村

功盖天下 ,誉满山河

久旱逢甘雨 ,他乡遇故知

水能性淡为吾友, 竹解心虚是我师

棋逢敌手, 将遇良才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黑发不知勤学习, 白发方悔读书迟

酒逢知己千杯少 话不投机半句多

处处春光好 村村气象新

屋漏更遭连夜雨 船破又遇顶头风

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

对偶的种类

第一,正对:从事物的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在内容上相互补充。上句和下句在意思上相似、相近、或相补或相衬的对偶叫做正对。例如: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第二,反对:上下文的意义相反或者相对。例如:

满招损,谦受益。

革命家赤胆忠心,虽死犹生;

野心家祸国殃民,生不如死。

第三,串对:上下文意思上相关联(承接、连贯、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这叫做串对。例如: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对偶从形式上可分为两种。

第一,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例如:

破帽遮颜过闹市,

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第二,宽式对偶:对严式对偶的五条要求只要有一部分达到,不那么严格。例如: 我常想:杨柳婀娜多姿,可谓妩媚极了,桃李绚烂多彩,可谓鲜艳极了……

对偶的作用

第一,能够高度概括所要表达的内容,使之凝炼集中。

第二,能够增强节奏感,使语言整齐、语句匀称,琅琅上口,便于记忆和背诵。

对偶的运用

对偶是富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修辞格式,使用非常普遍,从古到今,在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中,都有大量的对偶修辞手法的运用。

第一,应用于诗歌中:

昔我往依,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一个星,两个星,无数明丽的火星,

一锤影,两锤影,无数快重的铁影。

来呀,大家齐努力,

咱们要使这铁火碰动!

第二,应用于散文或其它文章中,大多是词或词组(短语)的对偶,也有句子的对偶,但较少见。例如:

我们伫立橘子洲头,漫步湘江两岸;回清水塘,登岳麓山;徘徊板仓小径,依恋韶山故园。 第三,用于谚语、楹联及章回小说的章回标题等。例如: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谚语)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楹联)

对偶的修辞手法相关关键词:对偶 修辞手法,范例,欢迎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让写作变成一件轻松的手工活。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gzxgg.com/html/241098.html
对偶的修辞手法》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