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公文驿站 > 经验材料 > 党课讲稿:弘扬劳动精神 做新时代奋斗者

党课讲稿:弘扬劳动精神 做新时代奋斗者

写党课讲稿:弘扬劳动精神 做新时代奋斗者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小编向大家分享几篇《党课讲稿:弘扬劳动精神 做新时代奋斗者》格式,请大家参考,一起品鉴,你也可以在此搜索更多与《党课讲稿:弘扬劳动精神 做新时代奋斗者》相关的范例。

党课讲稿:弘扬劳动精神 做新时代奋斗者

  同志们: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的时代要求。劳动精神是根植于劳动人民内心深处的劳动思想观念、劳动价值理念和劳动行为原则在精神上的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劳动精神及其弘扬问题进行深刻阐释,形成了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的重要论述。从习近平总书记阐述的“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重要论断中,鲜明地体现出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有其内在的逻辑理路,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在理论上厘清这三重逻辑及其内在关系,有助于科学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上提出的“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的价值内涵。

  一、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的历史逻辑

  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体现了对历史智慧和历史经验的继承和发扬。“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历史、现实、未来三者相连相通,历史影响现实,并通过现实作用于未来。基于对历史的学习和研究,劳动精神的嬗变和发展有着来自中华文明史包括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文化资源、思想理论、历史经验的撑持。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资源的优化整合和创新运用,新时代劳动精神才体现出了鲜明的逻辑连续性和历史必然性。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劳动精神的继承和转化

  五千多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国劳动人民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国精神之根。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勤俭朴素、善于创造的民族,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传统文化“不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且一以贯之、不坠于地”,蕴含着丰富的劳动精神生成资源。在古代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劳动作为谋生的手段,始终为中华民族所尊崇。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世代相传的神话故事,无不展现了中华民族以劳动精神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弘扬劳动精神,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勤劳美德、自强不息精神和信义一致的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勤劳美德内蕴劳动精神。勤劳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尚书·周书·周官》中写道:“功崇惟志,业广惟勤。”认为取得伟大的功业是由于有伟大的志向,而完成伟大的功业在于辛勤不懈地工作。墨子在《墨子·非乐上》中提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的观点,充分说明了人只有通过自己的力量,也就是通过自己的勤劳努力才能生存下去,反之亦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不懈工作、勤劳努力之理,正是劳动精神倡导的热爱劳动、辛勤劳动的鲜明体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精神内蕴劳动精神。《周易·象传》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指出天体强健运行,永不衰竭,人们应该仿效天体运行规律一样,要努力自求上进,绝不停息。不仅如此,自强不息精神在强调坚持不懈的同时,还蕴含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精神。刘禹锡提出“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强调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以持之以恒、永远向前为禀性,以日日创新为宗旨。这种日新精神与劳动精神倡导的崇尚劳动、创造性劳动内涵相契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信义一致思想内蕴劳动精神。《孟子》提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强调人应该追求天道真实的品德,要求人们诚实无欺、言行一致、重诺守信。古代先贤们提倡的诚信品德建立在讲仁义的基础上,他们认为讲信用必须合乎道义的原则,不能违背国家、人民和民族的利益,要做到信义一致。这一思想恰好与劳动精神提倡的诚实劳动的精神实质相一致。

  由此可见,新时代劳动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与传统劳动美德紧密相连,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重要因子,共同发挥着以劳养德、以劳立身、以劳树人的价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劳动精神的重要论述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名言警句的旁征博引,体现了新时代劳动精神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转化。

  (二)中国共产党弘扬劳动精神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发展

  劳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劳动人民在百余年劳动奋斗中淬炼升华的宝贵精神品质,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动力。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的指导下,充分肯定劳动的创造价值和引领价值,以多种方式和路径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累了丰富的弘扬劳动精神的宝贵经验。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结合革命战争的特殊需要,通过唤起劳动者觉悟、保障劳动者权利、开展革命劳动教育和大生产运动等方式,弘扬和培育了广大劳动群众的革命精神。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中国共产党意识到要夺取革命的胜利,就必须获取最广大劳动群体的支持和拥护,而唤起劳动者的思想觉悟就成为早期共产党人弘扬劳动精神的逻辑起点。李大钊民权宣言的发布,陈独秀撰写的《劳动者底觉悟》《中国劳动者可怜的要求》等著作,无不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党对劳动精神唤起的初步尝试。劳动在革命时期的特殊意义,意味着斗争,意味着解放,意味着建立和发展“劳动群众自己的政权”。为维护和保障劳动者权益,中国共产党在中华苏维埃一大通过制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等重要文件,在法律上对革命的目的、劳动者的权利义务等作出明文规定,从而促使劳动成为革命的手段,成为增强工农群众劳动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有效途径。精神的锻造离不开实践活动的涵养,劳动精神的弘扬和培育需要劳动实践提供场域。在延安时期,为了解决经济困难问题,边区政府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从“自己动手”解决衣食住口号的提出,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目标的实现;从部队的生产,到机关学校的投入,再到党政军民学大家一齐干。这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大生产运动不仅保障了边区党和人民的物质生活,而且极大地增强了革命队伍和人民群众的劳动观念。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带领人民建设新中国的征程中,高度重视劳动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承继革命时期的历史经验,弘扬劳动精神首先要解放劳动主体,确立劳动者主人翁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彻底解放了被“三座大山”剥削、压迫、奴役的劳苦大众,使他们获得了真正的政治民主和劳动自由,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第一次成为社会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的拥有者和享用者。人民群众作为社会主义劳动者、国家主人翁的地位被中国共产党以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并规定下来。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强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为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强调要把他们组织起来,“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并依靠文化教育和政治教育来提升劳动者的思想文化素质。对于领导干部而言,也“要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这是一种“高尚的共产主义精神”。可见,中国共产党提倡的普通劳动者的姿态,意味着在社会主义新中国,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劳动者,人人都是平等的、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总结经验教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自此,党对劳动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也进入一个新时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阶段,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抓住历史机遇,承继前人经验,结合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的实际,明确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中心战略目标,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等观点和思想。早在革命时期,邓小平就强调要发扬“极艰苦的劳动”精神,面对新时期的使命任务,这一精神同样被他反复提及。针对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创新,需要更多脑力劳动者支持的现实诉求,邓小平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指出具备科学文化知识的脑力劳动者也是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只有尊重、鼓励和支持他们发挥进取精神,在主动自觉中把事业干成、干好,才能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针对党内和社会上不少人在改革开放中迈不开步子、不敢闯的现象,邓小平提出判断改革开放成败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这一标准符合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发扬劳动精神以支持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价值支撑。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下,邓小平倡导实行“按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提倡勤劳致富,鼓励多劳多得,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通过合法手段先富起来,这一主张既能够激发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又符合中国的国情。随着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时代要求,深刻阐述这一背景下劳动的新变化、新特点,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完善劳动分配制度,对弘扬和培育劳动精神提出了新要求。在新形势下,江泽民认为,劳动实践是建设实践,也是创业实践,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有伟大的创业精神来支持和鼓舞”。他强调要高度重视科学技术人员、企业管理者、信息处理人员等脑力劳动者,指出科技、知识与劳动相结合创造价值的方式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依靠力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此外,为鼓励广大劳动者的创业精神,党对社会主义分配制度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为补充”到“按劳动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再到“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一系列措施和手段既是为弘扬劳动精神奠定制度基础,又是对“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重大方针的贯彻落实。

  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前人弘扬劳动精神的思路,从劳动理念、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弘扬劳动精神的路径和方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与此同时,各种文化思潮也在国内涤荡。为此,胡锦涛提出全社会要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理念,目的是使劳动光荣、劳动高尚成为社会主义劳动人民共同的道德认知,将辛勤劳动作为一种美德去倡导,以抵制好逸恶劳、拜金享乐等不正之风的侵蚀。在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方面,通过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教育,建立职业培训体系,加强职工培训工作,以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劳动技术。此外,还通过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劳动人民的劳动致富信心,提升劳动人民的工作积极性。在这一阶段,党坚持弘扬以人为核心的劳动理念和劳动精神,全面肯定并提升了劳动人民的劳动地位和劳动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总结和发展前人关于劳动精神重要论述的基础上,对劳动精神的内涵和弘扬进行了深刻阐释,形成了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的重要论述。首先,阐释何为劳动精神,为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提供遵循依据。习近平提出的劳动精神内涵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思想理念,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行为原则,这一劳动思想理论和行为原则为新时代劳动者的劳动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其次,阐释为何弘扬劳动精神,为劳动精神的价值进行科学定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劳动精神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强大精神力量,特别是其中的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是在具备合格劳动者精神要求的基础上发展和升华而来,具有激励教育、示范引领的重大作用。最后,何以弘扬劳动精神,为弘扬和践行新时代劳动精神指明实践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尊重劳动者,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高素质劳动者大军、开展贯彻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劳动教育、完善劳动政策和劳动保障制度的体制机制等,都是调动劳动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有效方法和路径。

  由上,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具体在弘扬路径和方法上,既体现连续性、一致性,又因时而进、因事而新,彰显了党对劳动精神持之以恒的重视,也标示着党坚定不移弘扬和培育劳动精神的执着追求。

  二、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的理论逻辑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弘扬劳动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的发展和升华。只有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行动上才会自觉。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弘扬立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于群众史观科学理论的传承和发扬,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精神内在的辩证结构。

  (一)坚持和贯彻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和方法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发展动力,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人类社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武器。“劳动”作为唯物史观的核心概念,是人的本质活动,是社会存在的前提和发展的根本,弘扬从中生发的“劳动精神”也必然要坚持和贯彻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据此而言,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对以往历史上的劳动观念的扬弃和超越的结果。在马克思之前,关于劳动的理论主要来自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黑格尔认为劳动实际上是一种精神劳作,现实生活中的物质生产劳动只不过是绝对精神自我活动的一个环节,劳动的对象“除了是意识外更不会是别的实体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虽然注意到劳动的重要性,将劳动与价值创造联系在一起,但割裂了劳动与劳动者之间的本质关联性;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用人的活动天性来解释劳动,认为劳动是基于人的抽象本性的、实现其思想的活动。可以说,无论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还是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对劳动的分析和研究并未关涉社会历史本质,因而未完成劳动观的真正革命。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揭示劳动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基础和前提,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劳动与人类历史共始终。这些真理性论断的阐发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也是区别于其他一切劳动观的理论基石。历史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这一重要阐释表明唯心主义历史观从人类活动的思想动机、自我意识出发,把“幻想的联系”“神秘的天意”“时代的范畴”“人类精神”等作为决定历史发展的因素,这样的“历史总是遵照在它之外的某种尺度来编写的;现实的生活生产被看成是某种非历史的东西,而历史的东西则被看成是某种脱离日常生活的东西,某种处于世界之外和超乎世界之上的东西”。可见,唯心主义历史观歪曲了历史发展的真相,是一种非科学的历史观。而历史唯物主义在阐释历史的内在构成时,呈现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其“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换言之,“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这一系列论述表明马克思恩格斯构建的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社会生产和劳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对劳动的界定无疑构成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从这一角度出发,对有关劳动精神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积极回应和彻底解答只有立足历史唯物主义才能得以实现。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弘扬劳动精神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坚持和贯彻落实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新时代劳动精神作为社会整体精神系统,对其进行弘扬必须遵循“存在—意识”的辩证结构,以社会存在为前提和依据,顺应时代发展之需和社会现实之变进行理论创新,使劳动精神凸显时代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第二,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旨在大力发展生产力,充分运用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辩证逻辑,通过不断提高人这一核心生产要素的综合素质、劳动技能和精神文明,以推进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第三,新时代劳动精神始终坚持劳动人民创造人类社会的历史唯物主义信条,通过创新劳动话语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劳动保障制度来凝聚人心、汇聚民力。

  (二)传承和发扬群众史观的理论资源

  唯心主义历史观从抽象范畴的视角出发对劳动进行考察,把从事生产劳动的劳动者看作消极、被动的“惰性物质”,看作“奴隶”和“畜群”,看作“绝对精神外化的工具”,认为历史的变迁取决于英雄人物以及帝王将相的意志、品格和“天才的远大眼光”。这种认为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观点,遮蔽了英雄、帝王将相、天才产生的社会基础和历史背景,也消解了劳动和劳动人民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从本质上看,英雄史观的形成和流传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马克思恩格斯则坚持从现实的社会出发,运用唯物的、辩证的方法看待劳动者,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立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在考察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着力批判了英雄史观的思想,提出劳动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独特见解,从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马克思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这不仅科学揭示了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的物质生产而非自我意识,而且论证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即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创造的主体,也是精神财富创造的主体。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群众史观的应有之义。群众史观打破了以往的传统观念,将劳动人民提高到创造人类文明之历史主体的地位,真正地、彻底地解决了“历史之谜”。正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确立了劳动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并充分发挥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得以凸显无产阶级劳动群众在人类解放事业中的关键作用。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征程中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足中国社会发展实际,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群众史观,赋予其全新的时代内涵,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前瞻性地指出:“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真英雄,人民群众具有无穷的创造力,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克服困难。”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上进一步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党的各项工作必须以此路线为根本遵循。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通过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以制度的形式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强调不仅物质财富离不开劳动群众的创造,文化建设作为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深入劳动群众之中,这样才能创造出真正滋养人民精神的文学艺术作品,才能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社会氛围。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无论是邓小平提出的“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还是江泽民强调的“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抑或是胡锦涛指出的“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无不体现党对群众史观的继承和发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眼于治国理政的新要求,贯彻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群众史观,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人民军队的力量,根基在人民。我们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民谋利,为民尽责,为民担当,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的民生话语。由而言之,在理论上,以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来传承和弘扬人民主体地位的群众史观,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也是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的必然选择。

  (三)把握和阐发劳动精神“基础—先进”的辩证机理

  习近平强调:“‘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根据这一要求,在理论内涵上,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必须厘清“基础劳动”和“先进劳动”的辩证关系,即不仅要立足整体意义上的劳动人民的劳动态度、劳动理念和劳动行为,而且还要发扬和吸纳劳模、先进在劳动实践中展现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行为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这一系列话语强调的是劳动人民整体意义上的“基础劳动”精神。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盛赞“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大国工匠是职工队伍中的高技能人才”,“他们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卓越的劳动创造、忘我的拼搏奉献,为全国各族人民树立了学习的榜样”。这里重视的是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生成的“先进劳动”精神给人民和社会带来的影响力和作用力。从这个意义出发,以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为理论依托,“基础—先进”的辩证结构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弘扬劳动精神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

  中国共产党对“基础—先进”辩证结构的阐释,使新时代劳动精神充分吸收以往历史上的劳动理论并加以创新发展,不仅整合和充实了党的劳动精神理论,而且为充分认识和深入践行劳动精神提供了方法论指导。首先,“基础—先进”的辩证结构有利于准确地理解劳动精神。“先进劳动”的承载主体为劳模、工匠等先进劳动者,其展现的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并非独立于“基础劳动”生成的,而是在其基础上的淬炼升华。其次,“基础—先进”的辩证结构有助于科学培养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劳动者。以往关于弘扬劳动精神引领劳动者成长成才的探求主要从宏观层面进行论述,而新时代劳动精神的辩证结构原理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具体回应,即“基础劳动”意涵的劳动精神成就的是合格的劳动者,“先进劳动”意涵的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成就的是专业的劳动者和具有榜样作用的劳动者。最后,“基础—先进”的辩证结构有利于造就非凡劳动业绩。本质而言,劳动业绩就是无数“基础劳动”创造出来的,但是也常常需要在“先进劳动”的带头和引导下,实现“基础劳动”与“先进劳动”的广泛结合并生发伟大合力,从而造就辉煌磅礴的人民劳动事业。

  三、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的实践逻辑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正是这样的清醒认识,在汲取历史智慧和历史经验、学习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要继续大力弘扬劳动精神,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应对现实问题和挑战的必然选择和实然要求。

  (一)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是破解当代青年劳动价值观危机的有效路径

  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正是凭借广大劳动者特别是青年劳动者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铸就了一桩桩彪炳千古的伟大功勋,从而改变了旧中国积贫积弱的历史面貌,走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国门打开,各种思想一起涌进,各种文化思潮也随之出现,非理性消费、躺平主义、从众心理、精致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想愈演愈烈。少数青年劳动者或追求和崇尚过度的物质消费,或推崇无欲无求的生存哲学,或极端看重个人价值而忽视社会价值。这些不良行为和现象极易导致青年劳动者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性行为等不良习性,从而引发勤俭精神、奋斗精神、创造精神、奉献精神等劳动价值观消解的危机。在这样的境遇下,青年劳动者自身发展潜能不仅被弱化,而且劳动价值理性也难以彰显。

  对此,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精神,提倡通过诚实劳动来实现人生的梦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反对一切不劳而获、投机取巧、贪图享乐的思想。”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所造就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百年征程也是一部党带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劳动史的呈现。“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劳动精神根源于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内含促进青年群体向真善美发展的道德性价值、促发青年群体开启实践和获得精神自由的实践性价值、促进青年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发展的主体性价值、建构青年群体和谐交往关系的社会性价值,以满足青年群体的全面发展需要,从而抑制消费主义、躺平主义、从众心理、精致利己主义的滋生。因而,在青年群体中弘扬和培育劳动精神就是破解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形成的有效途径。作为建设伟大事业的中坚力量和引领社会风气之先的重要群体,青年劳动者要认真践行新时代劳动精神,充分认清生产和消费、劳动与休闲之间的深刻关联,认清不良文化思潮盛行背后的资本逻辑,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笃定前行,抵制不良文化思潮的侵蚀和腐化,用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和行为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向前发展。可以说,新时代劳动精神不仅表现为个体或群体在劳动过程中的思想和行为,而且彰显了社会主义国家主导性的社会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积极的劳动态度和精神特质的象征。

  (二)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是增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自信的价值坐标

  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经过一代代劳动人民苦干实干、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的努力,我国经济、科技、国防、外交等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并探索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随着综合国力步入世界前列,中国声音、中国方案在世界的影响力也不断提升,然而,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将中国取得的成就视为对其世界霸主地位的威胁,从而恶意散布“中国崩溃论”“中国危险论”等不实言论来污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取得的成就。面对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攻击,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政治定力,坚持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百余年璀璨夺目的伟大功勋筑牢广大人民群众的道路自信。增强中国道路自信,不仅需要总结取得的伟大成就,而且需要弘扬和构建中国精神力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在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主义劳动的价值理性生发的劳动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伟大道路的信心,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建构了增强道路自信的价值坐标。

  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道路上,劳模先进们以自身出色的劳动业绩和伟大品格,带动广大中国人民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艰苦奋斗、甘心奉献、敢于创造,不仅作出了突出贡献,创造了巨大业绩,而且还继承、培育和发展了不同时期的劳动精神,它们共同构建起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这是我们进行当代中国精神教育的宝贵资源,时刻激励着中华儿女不断自信自强、踔厉奋发。“人的理想、信念等精神因素一旦形成精神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但不会消耗,还会随着人的思想的交流、发展和实践的深化而不断增强”。正因为如此,走在探索道路、开拓道路前列的劳模先进理应成为坚定道路自信教育的“资源库”,为当代讲好中国劳模先进故事、上好劳动精神教育课增光添彩。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弘扬劳动精神、坚定道路自信,一是要宣讲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的故事和精神以感召人民群众;二是要发挥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的骨干和带头作用以引领社会风尚,让人民群众把对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的崇敬内化为勤奋工作、踏实劳动、奉献社会的自觉行动。

  (三)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是凝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团结奋斗力量的必然要求

  回望走过的百年路程,善于团结、善于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优良品质。目前中国正处于实现伟大梦想的关键时期,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环境以及国内艰巨繁重的现代化建设任务,党和国家深刻认识到,只有把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劳动人民组织团结起来,形成干事创业的自觉联合并转化成促进社会历史发展的伟大合力,才能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对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那么如何凝聚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始终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汇聚强大正能量。”劳动精神作为支撑劳动实践展开的基础和动力,不仅关乎劳动的效率和状况,而且关切人存在的意义和社会的发展,一种积极、向上、科学的劳动精神既预示着公平、高效、和谐的劳动关系和劳动状况,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因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一切创造,无论是个人创造还是集体创造,也都值得尊重和鼓励。”这正是新时代劳动精神能够凝聚团结奋斗力量的关键所在。只有尊重和鼓励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劳动创造,才能激发和凝聚人民群众团结一心、踔厉奋发的伟大合力,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无穷活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所弘扬和培育的劳动精神具有层次化的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干劲、闯劲、钻劲鼓舞更多的人,激励广大劳动群众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干劲”“闯劲”“钻劲”六字箴言导出了弘扬和培育劳动精神的原则,也充分揭示了不同层次劳动者的成长道路。弘扬“干劲”,强调培育苦干、实干、能干的精神品质,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广大劳动人民既要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社会主义信念,又要把信仰内化为辛勤的、诚实的、科学的、创造性的劳动自觉;弘扬“闯劲”,是以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过硬技术水平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为目标,通过发挥劳动模范的传帮带作用和建立终身职业教育体系,为劳动者成长成才、敢闯敢试提供条件;弘扬“钻劲”,是以高质量发展为依托,通过加强引导培育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工匠文化,在全社会弘扬尊重工匠、学习工匠、争当工匠的浓厚氛围,建立健全工匠培育机制,培养更多富有“钻劲”的大国工匠。随着劳动分工的专业化、精细化发展,单一的劳动精神弘扬和培育机制无法满足不同行业劳动者的多样化价值追求,因此,新时代劳动精神弘扬和培育层次化是必然要求,既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者成长提供了广阔舞台,又能够激发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劳动者崇敬先进、学习先进和争当先进的积极意识和行为。

党课讲稿:弘扬劳动精神 做新时代奋斗者相关关键词:奋斗者 党课 讲稿 新时代 劳动,格式,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助你无忧写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gzxgg.com/html/241618.html
党课讲稿:弘扬劳动精神 做新时代奋斗者》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