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公文驿站 > 公文写作 > 小学教师教学反思

小学教师教学反思

小学教师教学反思

教 学 反 思(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关注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

  最近进行了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一)的学习和练习,针对于本单元的口算练习,我每天下午进行20道口算题的小测试,班里同学掌握情况参差不齐,有的同学做得又快又好,有的同学做得慢但是准确率比较高,还有的同学就是做起来很费劲并且产生一种抗拒心理。这就出现对全班学生布置相同的书面作业,如果容易吧,基础好的学生一会儿就完成了,总是相互之间比谁先做好,谁先给老师批,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求快不求质的浮躁解题习惯,作业质量无法保证,直接影响数学教学质量。如果作业难度大点吧,这种题目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来讲,特别是班中的学困生来讲,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是错,自信心就会受到严重的打击,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好数学的信心,数学成绩肯定一蹶不振,这样肯定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如何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这就决定了现行的教育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实行分层作业。

  在每天的小测试中,先是试着让学困生做一些简单的题如一些两个数的加减法,对做得好的及时给予表扬。在后来的测试中他会主动问我:“老师,纸条呢?我想做!”听到这句话我感到很欣慰,他从一种抗拒心理转化为主动想做的心态,对他来说是一种很大的进步!对于中等生是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证做题准确率,而对于优等生就额外布置一些稍有难度的题。这样就可以避免优等生认为这些太小儿科的自满心理和学困生的学习抗拒心理。


教学反思(2)

  《图形的旋转》学生已经对平移和对称进行了初步地学习, 并对旋转也有了初步的认识。旋转的概念让学生用语言表达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但是让学生构建准确的概念又是必要的。旋转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从数学的意义上讲, 旋转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图形的旋转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

  1、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开始, 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从“拨时钟”让学生们说运动的方式, 这一活动的设计使学生认识了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旋转, 为之后的用语言描述打下基础。

  2、动手实践、让学生亲身经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

  整个数学课堂留给学生较多的空间, 让学生有更多的独立思考、 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机会, 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拓宽学生的空间, 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比较、概括、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处理,从生活实际入手,先完成表针由 12到 3的描述,再去描述书上的例题。由 学生们知道三时整与九时整针和分针所形成的角度是90度,这样为例题中指针旋转 30度、60度的认识减少难度 , 更有助于学生的认知动,从而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旋转的三要素:旋转的中心点、旋转的方向(可分为顺时针、逆时针两种)和旋转的角度描述物体的旋转。

  不足之处:

  1、学生在探索后的对旋转现象的叙述中,学生语言不够完整,教师应及时给与指导,并投入精力让学生语言叙述尽量完整。在这一点上做的不够。

  2、 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 90度之后的图形是本课的难点,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在 组内交流, 在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知到了找图形旋转角度的方法就是看图形中一条边旋转的角度。并且在画图形旋转之前安排了将一条线段绕一点旋转, 使学生们知道了画旋转 90度后的先导和原有的画垂线的方法一样,最后再画图形的旋转, 但是学生们画起来仍然很困难。


教学反思(3)

  上次有幸去xx听了x校长的《克与千克》这节课,听了大家对这节课的建议,深受感触,收获很多,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

  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学生的猜想得到验证,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我布置任务:让学生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记录5个物体和它的质量。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初步懂得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

  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本节课重点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首先让学生用手掂一掂几个黄豆粒或一点粉笔头,感受1克的重量,然后举例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重量大约是1克。出示学生调查收集的用克作单位的物品,体会100克、500克的重量,再用手掂一掂数学课本,估计一下它的重量,出示大约是170克。

  1千克的量感我是用学生身边随身带的书本去建立的,我发现一个装满水的水杯外加一本小字典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用盘秤让学生看到称出1千克的过程,在用手掂一掂,学生的感受是比较深刻的,他们有的说抬起来手在抖,有的说像一个小型的哑铃。在问: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重量用千克作单位?课前学生已经记录下自己的体重,同桌互相背一背,感受一下30千克左右的重量。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克与千克,我让学生将自己熟悉的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称称物品、估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并渐渐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本节课不足,学生在填写质量单位时,会与掂过物品的实际重量来作比较,然后选择用克或是千克作单位,如果要让学生直接估计出这种物品有多重,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还需要引导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能多观察,估一估,掂一掂,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gzxgg.com/html/226930.html
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