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公文驿站 > 公文写作 > 红包的由来

红包的由来

公文驿站2023-01-27 10:43:55红包的由来

篇一:红包

红包——前世今生一起看

【摘要】红包在中国一开始是借红色讨个喜庆,在不断的演变中出现了多种形式和多种寓意。关于红包有着不同的起源,不同的红包有不同的发展历程。而对于现在的多种红包,人们对其或深恶痛绝,或褒贬不一,或莫衷一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红包的未来会是怎样? 红包的前世今生,在这里一一展现。

【关键词】红包 压岁钱 中华礼节 电子红包

【正文】

红包——前身

传统意义上的红包也叫压岁钱,是过农历春节时长辈给小孩儿用红纸包裹的钱。据传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民国以后,则演变为用红纸包裹。现在泛指包着钱的红纸包;用于喜庆时馈赠礼金。 最常见的是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悄悄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而这种习俗的由来在历史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也不可考据其来源。

红包——演变

红包一开始是借红色讨个喜庆,在过年时寓意着红红火火。在汉代时出现了最早的压岁钱,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但红包没有跟着一起出现,取而代之的是红线穿钱给小孩,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意义是像辟邪除魔的护身符。

直到民国时期,红包才真正拥有雏形,那时兴给已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而现在红包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同样,除了包压岁钱的红包外,渐渐的出现了另一种红包。因为红色象征好运,所以,每逢婚嫁、添丁、新宅、开工、生日等等......皆发红包。有喜当贺,理所当然。又如给喜娘、道士、僧尼、轿夫、吹鼓手、司机、小姐等人发个红包, 乃回馈他人辛劳,无可非议。红包文化除了体现中国人注重礼尚往来外,还有受惠不忘施予者,也有不敢忘恩负义的心态。但这同时也给受贿犯罪提供了巧妙伪装的方式。

红包——现状

红包演变至今,拥有了多种形式,也被赋予了不同意义。春节发的红包一般有长辈亲手交给晚辈,金额在几十到几百不等,是对晚辈的一种祝福。

而有些红包背后的味道却有些令人不快。自上世纪70年代末送礼的风气漫开,红包逐渐变味,送红包也渐渐有了“行情”,形成可怕的陋规。弥漫在人群中的攀比之风,歪风邪气,使红包内的金额“水涨船高”。亲属朋友之间有时为了面子,咬着牙往红包里塞钱。红包本是为了喜庆吉利,但社会风气的盛行,使他们不得不克扣自己来送出那一个个光鲜的红包。

近两年,互联网的普及也为一种新型的“电子红包”铺平了道路。最早是银行推出的送“电子红包”业务,随着电子商务网络消费的普及,支付宝在主页上,专门设置了“送礼金”功能,“微信红包”一夜走红。几块钱甚至几分钱的“利市”,在相互讨要、分发的欢乐中拉

近了人际距离,让传统的“发红包”注入社交网络的新时尚。红包——“大战”

红包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流传了上千年,我们不会知道它的前景会是怎样,但我们终会使这一习俗传承并发扬下去,愿它能够越变越好。

篇二:微信红包范文

作文讲评与范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职业技术学院的焦老师想出在课后用微信发红包的“新招”,对出勤率高、学习成绩好和上课认真的同学,都发了红包。此举一出,他的课学生没一个逃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变好。此事传出,该校老师和学生表示认可,觉得这个做法有新意。媒体报道后,引发争议,有家长明确反对老师这种做法,认为用“钱”引导学生上课,会让孩子变得功利,使教育变味。

对以上这件事,你怎么看?请就焦老师、学生或家长的表现,表明自己的态度,阐述自己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一:关于审题:

把论述重点放在老师的做法——“红包教育”上,立场必须明确:支持,利大于弊;反对,弊大于利。如果把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态度上,或者花大量篇幅在论述微信和网络时代的事情,那么就偏题了。

二、关于思维方法: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表面看是什么?实质是什么?

生活中有没有同类的事?有没有相反的做法?长此以往会怎样? 支持者的理由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反对者的理由是什么?他们错在哪里?

三、关于分析:

分析过程能恰当地运用事例来佐证观点(在“论事”过程中插入事例——议不离事),能联想到社会现实中同类的现象,增强事件的典型性和社会意义。如:利益驱动——家长奖励,戴帽子——学生给老师撑伞。 能提出有深度的解决办法或建议。

如: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厌学问题——改革。

如何借鉴焦老师的做法——学其创新和个性化,不照搬其发红包的方式。

四、关于标题:

标题能简洁准确地表明观点(不要出现语病或牵强地引用诗句化用成语) “红包奖励”折射教育低俗化

自身的觉悟胜过金钱换来的专注

1

面对“红包”奖励,家长无需神经过敏

“微信红包”是教育功利主义的替罪羊

勿让立人教育染上“利人”的铜臭味

拒绝“红包课堂”,还我纯真教育

(红包无罪、杜绝功利化教育、红包课堂利大于弊)

现代化教育

红包换来的教育

微信红包害了谁

论红包奖励好坏观点

红包奖励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莫要谈“包”色变

范文:

“红包奖励”折射教育低俗化

红包,颇具幸运之意,在中国传统礼俗中是用于年节庆典中长辈对晚辈的赠给,也有主客之间的礼节往来。在当下“互联网+”的时代,红包已不再只是那带有粗糙厚实之感的小红纸袋,摇身一变成为微信窗口里的虚拟图片,弹指间即可收获红包的快感。

当如此娱乐化的红包被江苏某高校的焦老师用作点名神器时,我既佩服其善于捕捉职业高校学生的好奇逐利的心理,同事也为今天的师道竟已沦落到先取悦学生,在换取教学秩序的稳定,而深感悲哀。学生出满勤,成绩进步,过节??都能赢得焦老师的红包奖励,不论含金是几何,但终得以换来他的课堂座无虚席,师徒日渐升温的和谐美满的场面。但撤去其外表的冠冕堂皇,余下的仅是“我出钱你出勤,我包红包你回心”罢了。如此新招到底于教学有多少价值?学生抢红包出满勤又折射出怎样的求学意志?

“红包”本是“礼轻情意重”,在生活中我们用它来表达祝福,焦世奇老师与时俱进“诱惑”学生,其用心良苦值得肯定,但用红包物欲刺激,逗引学生,从另一角度看却是引诱学生的金钱欲望。学生到课堂听课,学好学业,本是分内之事,而如今却与红包这浓厚的金钱色彩相挂钩,于那些真心读好书的学生也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原本单纯的求知,如今却因老师的这一做法也沾上了利欲色彩。

“微信签到”、“刷脸神器”、“拍合影照”等点名神器层出不穷,在网友调侃逗乐的同时,也引发我们的深思:当下学生的求知欲只能由金钱来刺激? 2

而师道尊严又该何去何从?这些看似创新的举措,冲击了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的思想,也不自觉地自我贬低,师道尊严已在红包发出时消失殆尽了。

但事实上,我相信焦世奇老师发微信红包实属无奈之举。“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很多高校的学生翘课已是家常便饭,学风堕落更是见怪不怪。本该是人生最佳探究与思考年龄却厌学,沉迷于电子产品的现象并非个例。由此担负“欲人之无惑”之重担的教师更是举步维艰,发红包以“讨好学生”,成为“美女老师”“女神老师”来吸引学生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但这又确实是教育手段低俗化的表现。由此学生与老师间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的结果就是教育的衰败。

欲改变现状,纠正歪风邪气,从根源来说,教育者应努力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注重实践,使学生真心爱上学习,真切地感受到获取知识的充实感与愉悦感。而求学者也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师长,尊重知识。红包包不住沉甸甸的知识,知识亦不需要红包的外包装。红包作为习俗符号,该被珍惜使用;而知识作为个人灵魂的填充,更应该被崇敬与尊重。新时代下的师道尊严该由师生共同维护。(1000字)

勿让立人教育染上“利人”的铜臭味

学生不学习,老师有妙招,课后微信发红包,学生上课积极了,课堂活跃气氛好。然而这并非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有家长明确表示此种用“钱”引导的教育会使教育变味。功利化教育下酿成的后果,谁该为其买单?(表明立场)中国的教育飞速发展,义务教育制度的普及使得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权。但在这种普遍“精英化教育”下,我们应当扪心自问:学习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了养家糊口?为了摆脱贫穷的境遇?为了飞黄腾达?教育的本质是为了立人,而非培养出一个个只考虑利益的“精明人”。

老师微信发红包是无奈之举,面对各种学习乱象与工作成效的压力,焦老师不得不采取这一方法来赢得学生对于课堂的关注。可是,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出席课堂,认真完成作业不是学生的基本守则吗?当一个普遍的守则转化为一种对于优秀的褒奖,可见教育的退化。正如“不随地吐痰”是公民的基本守则,若它成为需要奖励才可以促成的事,那社会必定出现问题。我们总说:“今天做个优秀学生,明天做个良好公民。”如果连基本学生守则都无法做到,又谈何报效社会呢?

焦老师的做法无疑使教育染上了铜臭味。此种方法短期内或许效果十分明显,可长此以往,难免令学生生成“我来上课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是需要奖励的”这一扭曲心理。假若有一天,老师停止了发红包,引起的反弹恐怕会更大。此种诡异风气将难以遏制。这样“丢了西瓜捡芝麻”的行为实在得不偿失。

其实,功利化教育由来已久。那些时时将“我上好学,将来要赚多少钱”的 3

话挂在嘴边的人,是没有办法领悟到学习真正的魅力所在的。功利化教育的产物是一个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浑身铜臭味的他们难以成为对社会有担当的公民。教育的本质从来就是为了立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于一个人品格的培养才是教育真正的价值。焦老师与其学生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在“效益”被神化的今天,人们愈加浮躁,事事追求利益。可教育从来就不是利益的附属品,一个真正有学问之人,又怎会汲汲于物质利益呢?若我们的教育演变成“利益争夺战”,那我们所谓的人才早晚会成为“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黑心人。社会文明程度要想提高,国民教育就是根源所在。只有从根源做起,社会才能有所进步。

此次事件也反映出如今中国教育的弊端,学生不愿上课已经成为常态。想要防止“焦老师式教育”的兴起,需要每一个人回归课堂,从源头做起。学生应当自觉遵守学校制度,老师应当努力使课堂变得有趣,家长、学校乃至社会都应为教育出一份力。教育是大事,没有人可以袖手旁观。

我相信,当盘绕在教育头顶上那一片“功利”乌云拨开之后,我们可以回归真正的教育,真正是为了个人品格的培养、知识的提高,而非为了那现实的金钱。

4

篇三:年的由来和习俗

“年”的由来及习俗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过春节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尧舜时代,不过那时的春节不是在正月。到汉武帝时代,才确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一直相沿至今。

年是什么?最初的概念“年”是与农作物生长的周期性和人类生产的劳动的周期性相关联的,庄稼获得好收成,百姓们不免要庆祝一番,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个节日。所以年是收获的象征。 年习俗之----踩高跷

每当春节到来,在我国许多地方流行另一种舞蹈就是踩高跷。一个个化了装的人,足踩三、四尺的木跷,手执扇子,舞来舞去,有集体对舞,也有三人起舞,引得人们翘首仰望,欢声雷动。

年习俗之----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年习俗之----贴倒“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

年习俗之----红包

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的钱,只是要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因此,在分派红包的长辈面前打开红包,是不礼貌的做法。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

年习俗之----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年习俗之----春联

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朱元璋微服出城,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朱元璋就特杀猪的,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年习俗之----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gzxgg.com/html/228530.html
红包的由来》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