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公文驿站 > 公文范文 >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案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案

写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案时词汇总是不够充分?以下是与大家推荐分享几篇《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案》美文材料,但愿对你的写作带来帮助,一起欣赏一下,你也可以在本网搜索更多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案》相关的范例。

  教案:指每节课教师所写的每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下面是我爱文学网为大家整理的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案,供大家参考选择。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了解平面镜的应用、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及虚像概念。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平面镜成像特点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77、78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像与物体大小相同、

  3、物体和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小组讨论:

  做教材第77页探究实验(如图)、

  1、把一根蜡烛放在玻璃板前,可以看到蜡烛在玻璃板后有一个像

  2、再拿一根同样的蜡烛在玻璃板后移动,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看上去跟前面看到的那根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平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分别记下玻璃板前后蜡烛的位置,并用刻度尺量出玻璃板前面的蜡烛与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发现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填“相等”或“不相等”),且物与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教师点拨:

  1、在做平面镜成像实验时,应注意如下细节:选择玻璃板而非平面镜,而且玻璃板要薄、要垂直桌面、用来替代像的蜡烛不能被点燃、

  2、由于不容易确定蜡烛经过玻璃板成的像的位置和大小,此实验采用了“替代法”,用另一根与原蜡烛等大的蜡烛替代像,从而来研究物像的大小、距离等方面的知识、

  跟踪训练:

  1、身高1、75m的小刚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1、5m处,他在镜中的像距他3m、如果他向镜面移动0、5m,他的像高等于1、75m(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小峰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将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桌面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移动蜡烛B,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用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的关系、

  (2)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A(填“A”或“B”)这一侧观察、

  (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的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填“实”或“虚”)像、

  学习指导二:平面镜成虚像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78页,完成下列填空:

  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定律、

  2、进入眼睛的光线好像来自平面镜后的像发出的,其实它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的、

  3、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填“实”或“虚”)像、

  小组讨论:

  1、在平面镜成像实验中,把手放在玻璃板后面像的上方,手没有(填“有”或“没有”)灼痛感、

  2、移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拿一白屏在后面来回移动,发现白屏上没有(填“有”或“没有”)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填“实像”或“虚像”)、

  3、点燃蜡烛,提问:为什么能看到燃烧的烛焰?再由此进行分析为什么觉得平面镜后有虚像?

  解:烛焰有光进入人眼;烛焰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反射光线看去,觉得有虚像、

  教师点拨:

  1、人看到物体和看到像都是因为有光进入眼睛的结果、但是由于受到眼睛本身的生理限制,人眼都只能逆着进入人眼的光线觉得观察到了物体(或像)、后者正是平面镜反射成虚像的原因、

  2、对比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可知: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而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

  跟踪训练:

  如图所示,S是一个发光点,S′是它在平面镜中成的像,SA是S发出的一束光、请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和SA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解:

  学习指导三:平面镜的应用

  自主预习:

  请举出四例说明平面镜的应用:

  (1)医生用来检查牙齿的口镜;

  (2)潜望镜;

  (3)太阳能电站;

  (4)照镜子、

  小组讨论:

  请对上述平面镜的四种应用进行分类、

  教师点拨:

  平面镜的应用有的是根据平面镜能成像的特点而加以利用的,有的是根据平面镜能够反射光线改变光路而加以利用的、

  跟踪训练:

  如图所示,小聪通过一平面镜看到小猫要偷吃小鱼、图中画出了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但未标出光的传播方向、请你在图中用箭头标出小聪看到小猫偷鱼吃时的光的传播方向,并根据光的反射规律画出平面镜。解:

  学习指导四:凸面镜和凹面镜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79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球面镜包括凹面镜和凸面镜;

  2、请举出一例说明凸面镜的应用汽车后视镜;

  3、请举出一例说明凹面镜的应用太阳灶、

  小组讨论:

  1、在暗室中(或在晚上),观察平行光线分别射向凸面镜、凹面镜后的情况、

  解:平行光线射向凸面镜后,光线散开;射向凹面镜后,光线会聚、

  2、观看金属制饭勺的两面,体会球面镜成像的特点、

  解:凹面镜可成多种像,凸面镜只能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教师点拨:

  1、球面镜可以看成是由一个个非常微小的平面镜组合而成的整体,这样就可以根据光的反射定律来理解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2、可以根据球面镜实物来了解球面镜成像的特点,进而可以理解为什么凸面镜可以扩大观察范围、

  跟踪训练:

  如图a所示,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手电筒里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如图b),它可以让小灯泡发出的光又远又直,这种设计应用了光在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原理、

  小欣猜想:声音也有反射现象,凹形面对声音是否也有类似的作用呢?于是,小欣利用雨伞和机械手表进行了下列探究活动:

  (1)如图c所示,水平放置并固定雨伞,他把耳朵贴在伞柄上,逐渐改变耳朵在伞柄上的位置,直到听到周围的声音一下子清晰了很多,记下这个位置A、这说明声音在凹形面上反射时,凹形面对声音有会聚的作用、

  (2)为了进一步探究凹形面对声音的作用,他把一块机械手表挂在伞柄上的A点,当他的耳朵位于三米远的B点时(B与A在同一水平高度),听不到手表声、经过认真分析,他又找到另一把相同的雨伞,在做了必要的调试后,终于听到了手表声、那么这两把伞的摆放方式应该如图中的甲(填“甲”或“乙”)所示、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案

  这节课是实验探究课,我以学生“动”起来为主线设计教学,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主动探究的能力。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通过教师适时引导,自主构建获得知识,这不仅是教学本质的体现,也是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有效的教学环境,以支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引导他们自主探索与问题解决活动,从根本上达到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它是前两节课知识的应用;另外本节课学生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这个探究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这个探究在整个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中起示范作用,本节课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一章研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现代心理学表明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而人的动机、欲望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诱发的,任何具备新颖性、冲突性,复杂性和不确定的现象都能够有效引发学习者的好奇心,给学习者提供一个持久而强大的力量,促使其自觉的探索和研究。

  师:出示图片,这个景色熟悉吗?

  生:这不是刘玲广场的廊桥吗?

  师:对,映楼台倒影增添了景色之美,别有风味。看到这个场景,同学们一定猜到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了吧!出示标题:平面镜成像!

  2、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师:上一周路过咱们学校的小竹林,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咱们一起来看一下并思考你会提出什么问题?一起来看大屏幕。视频中的我在找镜子、照镜子,咱们也行动起来。

  生:学生活动。(学生上台表演)

  师:同学们选两位同学上台一个人当物体,一个人当像。同学们会选谁?学生选了两个个子、体型、脸型有点像的两个同学上台,我发口令这两位同学做,举起你的左手,眨一下你的右眼,往前走两步。这两位同学的动作有失误,其他同学逗乐了!(学生情绪高涨)

  师:结合这两个场景,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1: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

  生2:老师为什么照镜子?

  生3:物和像到镜面的距离什么关系?……

  师:同学们思维真活跃,提出的问题真不少!如果让你们选一个大家都想知道,和这节课题目有关,很具有概括性的、最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你会选哪个?

  生: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什么?

  师:这也是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老师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通过录制生活中常见的视频的呈现和学生经常照镜子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设计认知冲突,使学生带着疑问、充满好奇地开始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参与,不包办代替提问。当学生所提的问题意义不大,针对性不强时,教师应给予鼓励和帮助,尽可能指出其合理之处,同时引导学生提出更合理的问题,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出示教学目标。

  3、初识器材,提出问题

  师: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问题需要的是创造力和想象力!”根据刚才大家所提出的平面镜成像特点这个问题,我们能否将问题叙述的更具体一些?比如:所成的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吗?等等。思考一分钟,尝试着提出来。

  生:思考提出问题,同时做出猜想。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老师都简写在黑板上了,刚才这些同学猜想的和其他同学猜想的完全一样吗?那结果到底是什么呢?就请同学们自己去探究。探究之前,我们还需要准备什么器材呢?

  生:说出自己需要的器材。

  〖设计意图〗

  经历真实情境激发兴趣,学生肯定能生成疑问,老师不代替提问,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动”起来,对大框架的问题具体描述,培养学生用物理语言描述生活现象的意识和用物理视野发现研究问题的习惯。

  师:我今天给大家准备了这几样器材两个有红色标记的支架、两个没有红色标记的支架、一个平面镜、一张方格纸、一把直尺,又特意给你们准备了玻璃板,每组一共7个实验器材,每四个同学一组,做好分工,有记录员、操作员、汇报员,围绕黑板上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现在开始行动吧!

  〖设计意图〗

  针对学生的具体化问题,结合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同学们有思路,有想法进行探究,顺口就能说出自己想要的器材,让他们“动”起来,然后统一器材。

  4、阅读课本,明晰步骤

  生:这时同学们第一次做实验。大概3分钟时间

  师:巡视,发现问题。暂停做实验。

  我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同学用平面镜做实验,有的组用玻璃板做实验;有的用带走红色标记的当物体,有的用不带红色标记的做物体;有的同学不知道怎样放镜子?等等,什么情况都有,比较乱。现在暂停实验阅读课本77页到78页的第一块知识,然后再进行实验,并思考这些器材如何使用才能更容易探究黑板上的问题。3分钟的时间规范一下实验步骤再操作。

  生:阅读课本,规范步骤重新做实验。这时学生第二次做实验。大概12分钟左右。

  〖设计意图〗

  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引发预想的实验器材再到统一的器材,学生的思路可能被干扰了,实验器材可能不是他所需要的,但是看到实验器材好奇心促使他们动手摸一摸,做一做,这是让他们做,允许他们犯错,不怕他们犯错。提出质疑时再来引导,此时我引导学生能听进去,看书也能看进去,这样实验操作就规范了!两次操作实验使学生体验了从盲目到明白,从急切到用心,从无绪到规范,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5、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师:大部分组已经探究完成,得出结论,下面就分享一下你的成果吧!每组的汇报员采用这种形式(板书在黑板上)组名、探究的问题、得出的结论、实验的步骤。其他组认真倾听,有不完整的其他组补充。

  生:学生用模板展示,这一组不完整下一组,直到学生提出的5个问题全部探究完成!

  师:同学们都很用心,汇报的很精彩!掌声送给你们。把大家的实验结果合在一起就是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结论?能否用关键词简明扼要的概括。

  生:等大、正立、等距、虚像,学生展示。

  师:完善结论,送给大家20个字:正立等大、线面垂直、两距相等、左右相反、像为虚像!自由读两遍记下来!老师板书

  〖设计意图〗

  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能够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培养孩子们物理语言的概括能力。

  6、释疑拓展,再次探究

  师:同学们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是否思考其他问题,比如说实验中为什么用玻璃板而不用平面镜?为什么用方格纸,用白纸行不行?……让学生思考,讨论。

  生:提出了6个问题。

  分别是:

  (1)为什么要选用大小相同的物体?

  (2)为什么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

  (3)玻璃板不垂直桌面会怎样?

  (4)物体靠近玻璃擦,像会变大吗?

  (5)用白纸做实验记录什么呢?

  (6)玻璃板变大变小像会变化吗?

  师:同学们很认真的做实验,提出的问题非常值得探究。你们都很棒!现在利用这些器材去解决你们提出的问题吧!仍然采用刚才的汇报形式。

  生:学生积极投入实验,动作很迅速。大概十分钟,学生展示。

  师:老师总结。这么多问题大家都解决了,真的是办法总比问题多。生活中也是这样想都是问题,做才有答案。老师为你们的探究能力点赞。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操作会再次遇到问题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节外生枝”的情形,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能预测到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引导敢于质疑并提出质疑。探究式教学的设计,要循序渐进,既要整体考虑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目标的逐步达成,又要分别考虑每次探究活动的侧重点。由于课时所限,不可能在每次探究活动中各个要素都面面俱到。一次科学探究活动可以侧重某些探究要素,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使所有要素对应的探究能力都得到培养,这不仅有利于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科学探究任务,而且能使所侧重的探究过程更加深入、具体,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7、归纳总结,针对练习

  师:讲解,这个过程中所体现的物理研究方法是

  (1)等效替代法,

  (2)实验归纳法。

  这些探究方法也是生活中解决问题的办法。

  生:学生抢着回答,用玻璃板去替代平面镜,用方格纸替代白纸,用大小一样的物体替代物体所成的像!

  师:你们真的是学会了!鼓掌。(重难点结束)

  师:想想议议,为什么一开始六玲广场上廊桥的图片看起来是倒立的像?

  生:思考并回答,水面相当于镜面,根据像距等于物距,符合成像特点。

  〖设计意图〗

  渗透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结合学生身边的景物充实在课堂中。把这些现实中的物理问题用于课堂交流,大大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培养孩子们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师:学以致用,做几道练习题试试吧!学生练习并展示。最后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

  作者:汝阳外国语学校吴芳芳

  可以百度查询“原创资源共享平台”,本平台中提供平面镜成像的优秀flash课件,环节丰富、交互性强,可以免费下载查看

  制作步骤2113:

  1、在纸上竖一块玻5261璃板作为平面镜,在纸上记下4102平面镜的位置;

  2、把点燃1653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的像;

  3、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后面与像重合,在纸上记录下物像的位置;

  4、用直线将物像位置连起来;

  5、改变位置再测几组;将测得数据填入表格中。

  平面镜成像实验的特点:

  1、平面镜成正立等大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2、像和物的连线垂直于平面镜。

  3、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4、像和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5、像的大小相等,但是左右相反。

  6、像的上下不变,左右互换。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探究的方法与合作学习。

  (五)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二、教法:实验探究法;提问法;谈话引导法

  学法:观察法;小组讨论法;交流法;实验法;实验分析法

  三、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器材:一块平面镜,一块玻璃板,两个铁夹作为玻璃板支架,白纸,光屏,一盒火柴,两支相同的蜡烛,刻度尺,笔。

  教师演示器材:打火机两个,蜡烛两支,平面镜,平板,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吹蜡烛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引入新课

  教师:本实验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玻璃板,点明玻璃板我们称为平面镜,生活中常用的平面镜是镜子。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平面镜成像”。教师板书课题。(本环节学生怀着好奇心观看影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对什么是“像”有了形象、直观的认识)。

  进行新课: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一) 观察:

  由小时候照镜子到镜后找像引入学生活动:学生照镜子,观察自己在靠近或远离平面镜时,像的大小、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老师表演照镜子,学生充当像(为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提供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

  (二)提出问题:

  教师提出本节课的探究课题:平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位置跟物体的大小、位置有什么关系呢?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出示课件)

  (三)猜想与假设:

  学生根据刚才亲身的体验提出猜想,教师将猜想在副板书写出来:像物等大,像和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四)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1、设计实验:(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验证猜想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小组间的方案交流,,筛选出最合理的探究方案。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方法,并从中初步学会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学生需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如何确定像的位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在成像的位置,直到看上去与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2)怎样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3)怎样测出像和物到镜面距离的关系.

  引导学生知道:一次实验有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至少要将蜡烛的位置改变一次,再重做一遍实验。这样要求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以免由于为了节省时间而忽略必要的实验环节,使学生形成以偏盖全的片面的思维方法。(出示课件:展示疏理后的设计方案)

  2、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1)实验前教师强调实验要领:玻璃板一定要竖直;后面的蜡烛与像完全重合;记录物、像和玻璃板的位置及实验数据;实验时要注意玻璃板轻拿轻放,不要让蜡油烫到手,实验完毕要及时熄灭蜡烛。

  (2)学生实验时,教师巡视观察,提供帮助,找到学生实验小组中有代表性的操作,收集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为交流和评估环节做准备。

  (3)小组交流实验记录和数据,各小组派代表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4)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物像连线与玻璃板所在直线,这两条相交的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学生很容易发现平面镜成像的又一特点:物、像的连线跟镜面垂直。

  (5)再次点燃平面镜前的蜡烛,用光屏在后面接收,观察能否接受到烛焰的像.,得到平面镜成虚像.

  【平面镜成像原理】

  学生阅读课本内容

  教师:烛焰发出的光,经过怎样的路径进入人眼,让我们看到像的呢?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解释平面镜成像原理:

  烛焰上S点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人眼感觉这些反射光线好像是从镜后的S’点发出的,人眼逆着反射光线看过去就看到了点S’,S’就是S在平面镜中的像。实际上镜后并不存在光源S’,进入人眼的光也不是由像点S’发出。像点S’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它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我们把这样的像称为虚像。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谈一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知识和学习方法上都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有哪些经验教训需要总结?

  板书设计: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像原理:

  1、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光的反射

  2、像和物的大小相同。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案相关关键词:平面镜 成像 教案,模板怎么写,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提高写作效率。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gzxgg.com/html/256257.html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案》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